今天的早餐有驚喜。
將將將~ 有早餐沒見過的核桃。
今天果醬選擇也挺多的。
每晚都是摸黑回酒店,往往得待第二天才識酒店真實面貌。
從酒店出發往威尼斯車程不遠,約30分鐘左右。
橫跨這條長堤,前方就是威尼斯。
旅巴停靠站下車後,往碼頭方向有一個紀念品販賣區。
攤販態度不是很好,我們也很有姿態拒買。
隨團遊去威尼斯,可在碼頭乘船入島。
若是搭火車,只能從火車站徒步進入。
威尼斯最具特色的三個字-島、橋、船。
徒步,兩袖清風還好,若是有隨身行李,就得又上又下跨N座橋,再加上崎嶇不平之路,其艱辛可想而知。
上床船了。
海、陸、空,想不到這趟旅程可乘船,來張船上照。
大概20分鐘航程,即抵達威尼斯。
Venice威尼斯。
威尼斯古城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世界上著名的旅遊城市。
公元452年戰亂期間,附近村民被迫從陸地遷往湖中小島避難,最初集聚在里奧多一帶。勤勞智慧的威尼斯人開始在那裡艱苦創業,他們從別處運來木材,製成木樁,以加固小島周圍海灘上的地基,他們開鑿運河,建造碼頭,修橋造船,修建房屋和教堂。15世紀,威尼斯已成為義大利最富裕、最強大的海上共和國。
後來,威尼斯逐漸衰落,公元1797年被奧匈帝國統治。
這個小城,面積不到7.8平方千米,卻由118個小島組成,177條運河蛛網一樣密佈期間。這些小島和運河由大約401座各式各樣的橋樑綴接相連。
Statue of King Victor國王的雕像維克托· 伊曼紐爾二世。
聖馬可廣場南側的附屬小廣場上有兩根高柱子,一個是威尼斯的守護神聖馬可的飛獅(上圖),另一個則是威尼斯最早的守護神聖狄奧多(下圖)。
Piazza San Marco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廣場又稱威尼斯中心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也是威尼斯嘉年華的主要場所。
這個廣場由公爵府、神馬可大教堂、聖馬可鐘樓、新舊政官邸大樓、連結兩大鐘樓的拿破崙翼大樓、聖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鐘樓和聖馬可圖書館等建築組成,這些建築都是文藝復新時期的精美建築。
周杰倫的MV《十一月的蕭邦》中有部份場景在此拍攝。
Campanile di San Marco聖馬可鐘樓。
聖馬可鐘樓聳立於聖馬可廣場上,建於15世紀末期,公元1173年完工。
這座由紅磚砌就的鐘樓,高98.6公尺,上方的拱形鐘樓共放置了5座鐘。
公元1902年,鐘樓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突然倒塌。
新鐘樓於公元1912年完成重建工程。
Basilica di San Marco聖馬可大教堂。
位於鐘樓旁的聖馬可大教堂始建於公元828年,重建於公元1043-1071年。
聖馬可大教堂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同時也是一座收藏豐富藝術品的寶庫。
教堂建築循拜占庭風格,呈希臘十字形,上覆5座半球形圓頂,為融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蘭式、文藝復興式各種流派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傑作。
在教堂正面還有羅馬式大門,頂部有東方式與哥特式尖塔及各種大理石塑像、浮雕與花形圖案。
領隊帶我們前往參觀玻璃工廠,之後是自由時間。
由於時間尚早,遊人不多。
玻璃工藝品廠。
威尼斯玻璃製造業已有近千年歷史。
這裡的工匠們還保留幾百年前的玻璃製造技術,主要工具仍是吹管和鉗子,工匠在火爐旁操作著,手持一端帶有小鉤的長桿,勾住磁料後迅速將它送至火爐中,這時火爐溫度高達千多度,原料片刻便融化了,工匠立刻取出並置之於鐵墩上,兩手忙不停,一手用鉗子夾住磁料,另一手用工具拉製造型,看工匠現場用吹管吹玻璃簡直是一場藝術表演,不一會功夫,玻璃製品即完成。
在成品展示區,晶瑩剔透,色澤豔麗的玻璃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紀念品,各種造型別緻的小擺設也非常可愛。
參觀完畢,午餐時間。
領隊推薦這家義式餐廳,聽說墨魚汁義大利麵好好吃。
自費午餐。
Squid Ink Spaghetti墨魚汁義大利麵
Mushroom Risotto雜菌菇燴飯
Beef Lasagne牛肉千層麵。
單是吃免費麵包已經很飽了,這回我們學乖了,只點3道菜。
3道料理都不錯,給一個讚。
吃飽後,回返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廣場的周邊有各式各樣的精品店,包括金飾、玻璃、服飾等,還有許多風格優雅的咖啡廳、酒吧和餐館,是威尼斯的最佳徒步遊覽區。
除了廣場上的精品店,附近的巷弄中也有一些很棒的商店,如鐘樓對面左側後區是名牌店區,而右側小巷則能通往著名的Hard Rock Cafe。
Hard Rock Cafe硬石餐廳。
沒在這裡喝咖啡,只買了一個磁鐵貼做紀念。
18世紀以前,法律允許威尼斯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戴著面具生活和工作。
威尼斯人與面具可說是形影不離,人們外出,不論男女,都得戴上面具,披上斗篷。
直至拿破崙征服威尼斯,才瓦解殘喘多世紀的面具客。面具從此銷聲匿跡,直到西元1979年的現代嘉年華,面具才再度復活。
威尼斯面具種類繁多,如Bauta、Moretta、Larva、Jester等等。
威尼斯狂歡節上,面具是不可少的道具,因而威尼斯的面具成為了很有特色的產品。這裡的紀念品店,幾乎每家都有面具出售,但質量參差不齊,價格的差異也不小。
據領隊說,憑港劇「衝上雲霄」一炮而紅的Triangel緣份天使就在此出售。
Triangel緣份天使的來歷源自於古希臘神話中的小愛神埃羅斯。
愛羅斯有兩支劍,一支金劍,一支銀劍。金劍是用來幫助有緣份的人,而銀劍則是專門用來破壞緣份的。
但是,小愛神埃羅斯生性頑皮,到處用銀劍破壞人們的緣份,愛和美的女神Aphrodite阿芙洛狄蒂為了使更多有緣份的人幸福的在一起,於是派出了一個天使來阻止銀劍,守護人與人之間的緣份。
這個天使就是Triangel緣份天使。
具有守護愛情和緣份作用的天使,價格很天價,如沒記錯大概是EUR80左右。
原來,愛情也得靠金錢堆砌。
水上法拉利-貢多拉。
貢多拉實際上就是一艘可以乘坐6人靠單人搖櫓的小船。
但為什麼把它稱之為「水上法拉利」呢?
貢多拉被譽為水上法拉利不是因為它有頂級的發動機和變速箱,也不是因為它在水上速度有多快,而是因為它造型奇特,船體精美,內飾奢華,乘坐舒適,人坐在裡面有坐在豪華轎車裡的感覺。
這種小舟的造價非常高,一艘貢多拉要2萬歐元,高昂的價格也是被人們稱為水上法拉利的原因之一。
有圖可看得更仔細,左上方為火車站,旁邊是碼頭,乘船與徒步的區別一目瞭然。
又上船了。
這種名為貢多拉的小船是獨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它一直是居住在瀉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
小舟輕盈纖細,造型別緻,通身漆黑,成為了威尼斯的像徵,也成為了水鄉獨有的風情。
貢多拉有著嚴格的構造,長一般為10.75米,寬為1.75米。小舟的平底呈不對稱型,這樣可以較好的保持只靠一側單槳划船的平衡。
從前的貢多拉,中間船艙還有一個可以活動的船篷,用來給遊客遮陽擋雨,有的船篷上面開有小窗和小拉門。後來,這種船篷也消失了。
威尼斯運河上的這種小舟為什麼叫「貢多拉」?現已無從考證。
可能源自希臘語的Kondyle,意為輕快小舟,或者Kondoura,一種船的名字,也或許來自拉丁語的Cymbula,即小船。
11世紀時期,是貢多拉最盛行的時期,當時的貢多拉數量超過1萬艘。而貢多拉的外觀設計原本是各式各樣,16世紀時的貢多拉外表異常豔麗,貴族們經常乘坐裝飾著緞子和絲綢,並有著精美雕刻的貢多拉炫耀自己的財富。
為了阻止這種奢靡的風氣,威尼斯元老院頒布禁令,不準在尖舟上施以任何炫耀門第的裝飾,已經安裝的必須拆除,所有的貢多拉一律漆成了黑色,唯一留下來供裝飾用的只有船頭的嵌板。
這傳統一直被保留下來,如今的貢多拉也是統一的黑色,只有在特殊場合才會被裝飾成花船。
貢多拉的船夫原來是這樣過橋的。
貢多拉的船夫就像貢多拉一樣,是水鄉的一道風景。
由於貢多拉現在一般是為遊客服務,因而貢多拉的船夫也很特別。這些船夫常穿著一件帶橫條的緊身針織上衣,戴著一頂草帽。划船時,船夫站在船尾上,用擱在彎曲的槳架上的長單槳划船。
義大利人都喜歡音樂,義大利歌劇更是舉世聞名。貢多拉的船夫們個個都是歌手,能唱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義大利民歌。
威尼斯運河是義大利市主要水道,它沿著天然水道自聖馬可教堂(San Marco Basilica)至聖基亞拉教堂(Santa Chiara Church),呈反S型,把該市分為兩部分,運河大概有3千米長,與許多小運河相連,市內交通運輸大部分通過這些水道。
在河道的兩邊,散佈著各式古老建築,有宮殿、民宅、商店、酒店和教堂等。
這裡居住的每戶人家,大門都是朝向河水開的,就像普通城市的住家面向街道一樣。這裡見不到車輛,交通工具是各類船隻。
為保證安全,河道上設有交通警,船隻按交通規則行駛。小河道只能走小船,僅能單向行駛。大河道可過往大一些的船隻,且可雙向行駛。
這裡便是早前說的名牌店區。
下了船,雙Q爸說喝咖啡。
看了看價目表,又長知識了。
大家看清楚價目表,每份飲料供有兩個價錢。
Bar-站著喝。
Table-供座位。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橋上」。
Ponte dei Sospiri嘆息橋。
建於公元1603年,因橋上死囚的嘆息聲而得名。
橋的兩端連接著威尼斯共和國執政官宮總督府(都卡雷宮)和威尼斯監獄,是古代由法院向監獄押送死囚的必經之路。
嘆息橋造型屬早期巴洛克式風格,橋呈房屋狀,上部穹隆覆蓋,封閉得很嚴實,只有向運河的一側有兩個小窗,當犯人在總督府接受審判之後,重罪犯被帶到地牢中,在經過這座密不透氣的橋時,只能透過小窗看見藍天,從此失去了自由,不自主的發出嘆息之聲,而橋也因此得名。
關於嘆息橋有很多傳說,其中一個是說一個死囚看見從前的戀人在橋的另一端與新歡親熱,不禁深深嘆息,嘆息橋從此成為了戀人見證愛情的地方。據說,乘坐貢多拉經過嘆息橋的情侶,只要在橋下接吻,愛情就可以天長地久。
從威尼斯往西爾苗內約2小時車程,上車前得解放。
說到解放,不得不提歐洲的廁所文化。
在義大利我們所到之處,絕大部分的廁所收費,而且不便宜,EUR1.00,即是新幣$1.50。
若是運氣好的話,只收費EUR0.50,可是這樣的運氣很少有。
我們一家腎虛的,單是花在廁所的費用已是一筆可觀數目。
Sirmione西爾苗內。
西爾苗內是義大利最大的湖泊Lago di Garda加爾達湖南岸的小鎮,規模不大,但是很悠閒。
加爾達湖在威尼斯與米蘭之間,阿爾卑斯山南麓,是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由冰河侵蝕而成的冰蝕湖。
西爾苗內是一個半島,旅遊旺季從初春至深秋,每逢週末或假日,附近城鎮的居民,以及來自歐洲各國的遊客都湧入這個達4公里長的半島渡假。
夏季,這裡是最佳天然浴場,吸引眾多游泳和日光浴愛好者前來此地。
風格各異的酒店、花園別墅和渡假村遍佈小鎮各個角落。
Castello Scaligero斯卡利傑城堡。
通過水上吊橋,穿越窄小門洞,古樸的石頭城堡出現眼前。
這座氣勢非凡的古老城堡建立於公元1277年(13世紀),由當時統治Verona維羅納近百年的Scaliger斯卡利家族建立的。
斯卡利傑城堡有堅固的城基、護城河及城樓,是標準軍事重鎮防禦性的城堡。
溫泉,是西爾苗內另一特色。
它在19世紀被發掘,水溫為37攝氏度。
這裡的溫泉水純天然,富含礦物質,泉水是從水中央引入到溫泉館內的。
除了風景迷人和溫泉之外,西爾苗內廣受歡迎的還有-Gelato義大利雪糕。
因為冬天屬淡季,西爾苗內人潮不多,再加上近天黑,幾乎所有商舖已休業,包括有60多年歷史的Gelateria Artigianate雪糕店。
來到這裡,撲了個空。
老牌雪糕沒嘗到,旅遊書說的熱鬧和特色小店也沒看見。
座落於城堡旁,唯一仍營業的餐館。
餐館內人潮竄動,原來大家都在搶著賣雪糕。
遠處到訪,雖然不是老招牌,無論如何也得嘗嘗西爾苗內的雪糕滋味。
斯卡利傑城堡黑夜與白天的風貌截然不同。
前者威風凜凜,後者增添神秘。
回程走向旅巴站途徑這間Outlet。
冬季,人煙稀少。
冬靴超便宜,可買了回新也沒用。
Novotel Milano Malpensa。
今天的景點和車程與前幾天相比多了一些,所以領隊將今天的晚餐取代明天的自費午餐。
至於晚餐怎麼解決,原訂我們商量的結果是在Autogrill休息兼吃輕食。
後來,因為超時,被迫待到酒店後,在附近覓食。
歐洲對旅巴司機實行強制控管,旅巴上有計時器,記錄旅巴行駛及休息時間,一天的行駛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以確保司機有足夠的精力安全駕駛。
從西爾苗內到米蘭,抵達時已近8時。
今晚天氣相當冷,相信已低於零下,實在沒勇氣再踏出酒店大門。
我們最後選擇不跟大夥外出晚餐,而在客房吃杯麵簡單解決一餐。
天寒地凍,幸好帶了杯麵,突然覺得吃杯麵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