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出走了。
目的地是~澳門。
闊別4年,不知變化如何?
2008年澳門版,懷念一下,請點擊以下鏈接~
淩晨3時出發往機場,妹妹睡夢中驚醒,哭著說要去旅行。
前一晚她10時入睡,或許知道我會離開她,一直睡得不安穩。
爲了安撫她,我只好撒謊說待我把行李寄放好後,回來接她一塊坐飛機。
想休息,放自己4天假期,首先得狠下心腸。
分離的那一刻,不是沒有不捨的。
牽挂,是當了媽媽後,永遠放不下的。
Cafe e Nata瑪嘉烈餅店。
抵達澳門9時許,未到酒店check in時間。
我們到與酒店相隔僅一條街的瑪嘉烈餅店,吃澳門最棒的蛋塔。
瑪嘉烈的前夫安德魯Andrew Stow是出名的安德魯餅店的創辦人,他們離婚後,瑪嘉烈將餅店改名為瑪嘉烈Cafe e Nata,把蛋塔的口味稍作改變。
層次分明的酥脆塔皮,與帶點焦黑入口既化的蛋餡,絕配。
Cafe座位有限,食客似乎都不介意站在店旁吃蛋塔。
我們逗留在此約30分鐘,排隊買蛋塔的顧客,從不間斷。
其中,遇見隨遊覽車,慕名前來的遊客,一窩蜂的湧入店内。
蛋塔美味不在話下,只能當下品嘗。帶回家,高空急速冷凍會破壞其滋味,可惜呀,可惜。
Macau Tower澳門旅遊塔。
2001年竣工,高338公尺。位於南灣新填海區,面對珠江口,澳門和珠海景致盡收眼底,晴天時甚至可看見香港的大嶼山。塔樓頂部是高達90公尺的鋼質天綫塔,有通訊天綫裝置,為臨近地區提供最具效率的微波傳送。離地面233公尺的觀光廊,樓高4層,其中的觀光主層兩層樓高。愛冒險的朋友,可在此體會各種高空彈跳等驚險刺激的活動。
這次再訪澳門,因爲我媽我姐初次到訪,基本上行程安排與上次略同,就是應該去的景點一定得去,值得一嘗的肯定要吃。
當然,也省卻了一些我覺得不值得,或不適合我們這個組合去的地方。
A Ma Temple媽閣廟。
澳門三大古廟之首,建於明朝成化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媽閣廟是媽祖閣的俗稱,原名天妃宮或正覺禪院,相傳由居澳的福建鄉親創建,媽閣廟早在葡國人未來到澳門前已存在,是澳門開埠的歷史見證。有說葡國人於廟前登岸,將媽閣的閩語音譯為馬交Macau,逐演變成了澳門其中一個最廣爲人知的別稱。廟裏終年香火鼎盛,朝拜者不絕。這裡平日也專設鞭炮燃放區,紫煙彌漫於廟後的山坡上,黃旗飄揚,一片祥和氣氛。特別在每年春節以及農曆3月23日的天后誕,善信紛紛前來參拜,廟前廣場還會搭蓋戯棚,演出神功戯,場面熱鬧非常。
從澳門旅遊塔搭公車往媽閣廟很靠近,一個公車站的距離。
澳門的廟宇和教堂多得數不盡,我媽我姐是祈誠的道教徒,我笑說這會是一次朝拜游。
廟内有棵《百年夫妻樹》。
咦。。百年?可是4年前好像沒有咧。。
《百年夫妻樹》既是許願樹,也是姻緣樹。雙Q爸不在我身邊,許了也不會成真吧~
這個不曉得什麽名堂的東東,據説只要用雙掌不斷磨擦水盆的手把,直到震動力量促使水面泛起漣漪,好運自然來~
花姐的陣陣漣漪。。
而我呢~ 力道不足,風平浪靜,看來我還是別去賭場了。
Hotel Sintra Macau新麗華酒店。
入住相同的酒店,雖然是3星級,不過客房尚算整潔,酒店還讓我們免費提升呢~
至於員工服務,除了一個不友善的接待員,其餘的態度很好。
硬說缺點的話,是酒店不設郵寄服務,原以爲在旅遊塔買的明信片能第一時間寄出,現在得自己找郵局了。
((右)白色建築)Holy House of Mercy仁慈堂大樓。
仁慈堂大樓,爲了救濟在大航海時代在澳門增加的孤兒和寡婦所建造,現在的建築則是1905年建造,設有仁慈堂博物館。
Senado Square議事亭前地。
位於澳門繁華街道的新馬路,是知名的觀光據點。
上回説道,許多節日慶祝活動都在此舉行。
這次親眼見證他們在廣場舉辦中秋慶祝活動。
張燈結彩,感受不一樣的澳門,其實也不錯。
Leal Senado Building民政總署大樓。
議事亭前地對面的美麗建築物,以美麗的彩繪瓷磚而出名,中庭也是極有人氣的休憩地點。
St Dominie’s Church聖道明教堂(玫瑰堂)。
聖道明教堂也稱爲玫瑰堂,正式名稱爲玫瑰聖母堂,又稱板樟堂,因最早以木板建成而得名,位於澳門市中心,屬於舊聖道明會院,專門奉祀玫瑰聖母Lady of the Rosary。1990年代重修,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玫瑰聖母堂於1587年由來自菲律賓到達澳門的西班牙修士所興建,最初用樟木興建,後換上現今的抹上灰漿的實心磚,屬於葡萄牙17世紀在東方流行的建築風格。
玫瑰堂内觀。
恆友咖哩。
不過4年時間,小巷内新開了至少4間咖哩串食店。
我忠於原創,支持恆友咖哩。
衆多咖哩串之中,最受食客歡迎的,非咖哩魚蛋莫屬。
魚蛋既是我們所謂的魚圓。
咖哩魚蛋的做法是將魚圓先用油炸過,直到表皮呈金黃色,吃的時候放入滾水中汆燙,最後淋上咖哩醬汁。
Resaurant Solmar沙利文餐廳。
傳統的老字號葡萄牙餐廳,店裏的招牌菜是把雞肉加上醬汁巧製非洲辣雞,以及炸馬介休球。
一群上了年紀的隊友,抵不過挨夜的煎熬,幾乎快倒下了。
晚餐速速在酒店附近的這間葡國料理餐廳解決。
非洲雞。
源自非洲安哥拉的菜式,口感帶辛辣。
在經過澳門廚師的精心改良後,加入葡式的烹調風味,成爲一道澳葡菜中的經典。
炸馬介休球。
馬介休,即葡國鹹鱈魚。用馬鈴薯、混合去鹽的馬介休、蛋白、芫茜等搓成球狀,然後油炸。
葡式燴海鮮飯。
用新鮮的魚、蝦、魷魚等海鮮,熬成味道鮮甜的湯頭。在做飯的過程中,看准時間加入海鮮湯底,將之燴熟,海鮮湯滲進每粒米飯之後,口感較溼,水份較重,這是葡國菜特色之一。
我不能確定這是不是我點的米糠布丁。
因爲外形與旅遊書中的圖片實在差距太大了。
而且,旅遊書說米糠布丁是將米糠灑在雞蛋布丁上的,我們吃的明明是雪糕耶~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粉狀的食材是米糠。所謂的米糠,並非真正的米糠,它其實是一種叫馬利餅的餅碎。
這道甜點,每一層雪糕之間夾著薄薄的米糠,通常吃雪糕很怕舌頭會因爲太冷失去知覺,米糠綜合了雪糕的甜味和冷度,不甜不冷,飽餐一頓後享用,感覺很滿足。
飯後返回酒店Skype。
妹妹傷心語錄:
“媽咪,爲什麽妳沒有回來帶我去旅行?”
“媽咪,我很想妳。”
“媽咪,我一直一直很想妳。”
“媽咪,我很多想妳。”
“媽咪,我1天5天8天很想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