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2日(星期天)雪
清晨下雪,終於積雪。
從酒店打車去天壇。
運氣不錯,沒拒載,沒繞道。
天壇外停靠的車輛都被白雪覆蓋了。
附近居民帶著小朋友和剷雪玩具在雪地中玩雪。
一位韓國老師曾對我說,喜歡下雪的人很憧憬浪漫,心智不成熟。
年長者都不愛冬天,雪天正真的一面其實是步步驚心,容易在雪中打滑跌傷。
今天親眼見證意外在面前發生,也親身體會雪地溼滑的恐懼感。
「天壇」。
入門票RMB28(聯票)
北京一共有五壇,是古代皇帝祭祀的地方,包括南城的天壇、北城的地壇、東城的日壇、西城的月壇、皇城的社稷壇,按『易經』理論而設立,南北東西相互對應,體現了天地日月人的關係。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距今已有逾500多年歷史,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穀的聖地,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總面積達273公頃(2.73平方公里),是故宮面積的4倍。
天壇整體分為內、外兩部分,內壇包括圜丘壇、祈穀壇,由中軸丹陛橋一線牽連,祈年殿、皇穹宇、皇乾殿、神樂署等建築分列排布,還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歷史古跡。
「圜丘」。
穿過圜丘入口,眼前景象是。。一片雪地!
圜丘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每年冬至在台上舉行“杞天大典”,俗稱祭天台。初為-藍琉璃圓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同時變藍琉璃為漢白玉石欄板,艾葉青石台面。
圜丘的蹬壇石階,各層台面石和石欄板的數量,均採用“九”和“九”的倍數,以應“九重天”。通過對“九”的反覆運用,以強調天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小QE和妹妹開心到極點。
雖然冷到身體發麻,但人生能有幾個冬天,難得的機會,就讓他們盡情的玩樂吧。
兄妹倆在雪地打雪仗。
妹妹身後的「欞星門」是祭壇壝牆專用門式,形似牌坊,以漢白玉石雕造。
天壇圜丘內外壝牆各設門四組,每組三門,共設欞星門八組24座,稱“雲門玉立”。
他們想做雪天使,可是今早才開始下雪,積雪量還不足。
「皇穹宇」。
專門用於放置祭祀神位和皇帝上八代祖先牌位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原稱“泰神殿”,圓頂重檐結構,嘉靖十七年(1538年)更名為“皇穹宇”,直到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皇穹宇才終於定型為今日建式。
皇穹宇整個殿堂沒有橫梁,全靠8根檐柱、8根金柱和眾多的斗拱支托屋頂,皇穹宇宮殿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極有特色。
「回音壁」。
皇穹宇四周,有一道周長193米,厚0.9公尺的圍牆。一人站在牆這端小聲說話,站在牆彼端的人只要耳貼牆壁就能清楚聽到。皇穹宇可說是古代工匠們掌握聲音物理學的高度體現。
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在沒有任何障礙的情況下,站立於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一聲,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兩聲,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三聲,古時被人很神奇的稱為“天人感應”。
天壇設計中的數學、力學、聲學、幾何學原理值得我們好好研究。
不過可惜,風蕭蕭,雪皚皚,聽不清,也看不見地板,不能試驗傳說是否屬實。
天壇有古松柏和古槐3562棵,近一半超過300歲。據說每棵古樹都有“電子身份證”-一根塑料外殼的“樹釘”,連通電腦數據庫,使得古樹養護保養十分精確。
回音壁外西北側有棵近600歲的“九龍柏”,樹表皮上有九條扭結纏繞的龍。
我們沒找到,又是一個遺憾。
所謂名園易建,古木難求,就像基辛格來此參觀時的感慨:我們可以回去原樣複製一個天壇,可要等1000年以後才能得到這美麗的古柏。
路過一個小雪人,借來照一張。
「丹陛橋」。
丹陛橋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連接著天壇中軸線內的三個主要建築:圜丘壇、皇穹宇、祈穀壇。全長360米,闊29.4米,北部高、南部低,象徵著此道與天宮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
丹陛橋中間是神道,左邊是御道,右邊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橋下有東西向的隧道,是祭祀前將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祈年殿」。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為矩形大殿,用於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為三重檐圓殿,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寓意天、地、萬物,並更名為“大享殿”。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已)改三色瓦為統一的藍瓦金頂,定名為“祈年殿”,是孟春(既正月)祈穀的專用建築。
祈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內部開間還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例。
所有的大殿外都設置了圍欄,遊客只能擠在門口看室內皇家祭器和陳設。
遊完主要的殿堂,從天壇西門出。
秋末冬初,秋葉與白雪交織勾畫出眼前這片美景。
走出天壇,下一站-前門。
前門是徒步街,我們又再度面對被計程車拒載的困境。
搞不清楚置身方向的情況下,在天壇外三岔口來回奔走各個方向,希望能截到順路的計程車。
大約十五分鐘後,終於遇到一位好心,答應讓我們在最靠近前門徒步街下車的司機。
「全聚德前門店」。
創始人是河北冀縣人楊全仁,始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距今已有140余年歷史,是老字號“全聚德”的起源店。
步行街上的門臉是快餐,只提供烤鴨和涼菜,旁邊朝東往裏走才是正店。
在過去“德”字有兩種寫法,可以有橫,也可以沒有橫,兩種寫法都正確。全聚德為了保持其牌匾德歷史原貌,所以牌匾上的“德”字一直少一橫。
全聚德以掛爐烤鴨聞名海內外。
來到這裡,不知道為什麼會有感覺到了香港镛記的感覺。
或許是因為類似的經營方式,將美食商業化。
不曉得是因為星期天的緣故,抑或天天如此,兩個樓層皆座無虛席。
我們等了約20分鐘,才有座位。
全聚德百年歷史。
全聚德烤鴨選用優質填鴨,以果木烤炙,成品豐盈飽滿,色澤棗紅,皮脆肉嫩,鮮美酥香,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好的烤鴨皮酥肉嫩,講究的是北京吃法是一張荷葉餅卷三片肉,其中兩片帶皮,蘸甜麵醬和蔥白。據說,北京貴族的做派是用鴨皮蘸白砂糖。
《全聚德烤鴨》RMB278/隻
全聚德不提供鴨架加工服務,顧客可選擇命廚房拿去煲湯,或將鴨架打包回家。
《芥末鴨掌》RMB52
《白龍珠》RMB50
《什錦炒飯》RMB8
全聚德鴨子的其他部分如鴨膀、鴨掌、鴨心、鴨肝、鴨胗等原料,都被精心創製成了各種美味的冷熱菜餚。
飽餐一頓後,安排接下來的行程。
根據氣象台預測,今天肯定是雪天,明後兩日將會是晴天。
徵詢小QE和妹妹的意見,
選擇1:不懼冷繼續玩雪,在今天天黑前將北京游所有戶外景點來個完結。
選擇2:待會躲雪避寒去室內購物,明天半日戶外景點,半日購物游。
兄妹倆難得同心,一致選擇前者。
全聚德門外既是前門大街。
全長約300公尺的前門大街,在500余年間一直是北京商業繁榮的象徵,如今歷經數年改造的前門大街在2009年重新開放,是為了續寫北京商業繁榮的新傳奇。
徒步街寬敞筆直,橫貫南北,兩側仿清商鋪鱗次櫛比,百年老店號月盛斋、瑞蚨祥、張一元、同仁堂等悉數回歸。
離開全聚德,雪越下越大,不能在前門逗留了。
傘雪似乎成了妹妹北京游的唯一消遣玩具。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iiCHXryJio
唯一的視頻。
當下記錄,永恆回憶。
「前門」。
前門又稱”正陽門“,曾是明朝皇城的南門,始建於明永樂年間。
滿清入關後,為了怕漢人在京城作亂,便將王府井大街上的漢人商家全部移到這裡,前門因此成為全京城最熱鬧的地方。
我們所站之處正是鐺鐺車站旁。
「鐺鐺車」車身長約10米,重達20吨,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出現在北京的一種有軌電車,因為車頭掛著銅鈴鐺,司機一踩腳下的踏板,清脆的鈴鐺聲便會提醒路人小心避讓,所以人們便給它起了這個形象的別稱。
1966年,鐺鐺車停運,2009年消失了50年之久的鐺鐺車經改造後重新開通。
或許是因為下雪的原故,鐺鐺車停駛,妹妹一直很期待坐上鐺鐺車,結果希望落空。
正陽門箭樓是所有箭樓中規制最高、規模最宏偉的,是北京地標性建築。箭樓共四層,東、南、西三面開箭窗94個。
如今,南門城牆雖已拆除,但城樓和箭樓仍高高佇立在前門大街上,散發出懷舊風情。
3號線地鐵「前門」站就位於箭樓旁不遠處。
從箭樓走向地鐵站,左邊竟出現。。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我們看見欲哭無淚的「北京旅遊集散中心」。。
「雍和宮」。
入門票RMB25
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稱雍親王府,是清雍正皇帝做帝王時的府邸。雍正三年(1725年)改為行宮,更名為“雍和宮”。
雍和宮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度接近120米,占地面積66,400平方米,由七進院落組成,宮內殿宇多達上千間,是北京規模最大、最負盛名的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寺院,有“藏傳佛教博物館”之稱,珍藏的500羅漢山、金絲楠木雕佛龕,以及名列金氏紀錄的白檀木大佛是鎮館三寶。
雍和宮在乾隆九年(1744年)正式改為喇嘛寺院,相傳有三個原因,一是此處為雍正舊居,又是乾隆的出生地,同時出過兩位皇帝,被稱為“潛龍”寶地改建寺院最適宜;再者雍正在位時殺人無數,乾隆為其父表達懺悔之意而為之;三則藏傳佛教主要流傳於蒙藏地區,乾隆為安撫蒙藏各族便將“雍和宮”改為格魯派上院,以促進清朝政府與蒙藏地區的友好關係。
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各類佛教節日,以及中考和高考前後,雍和宮總是擠滿了祈福的信徒。若想要享受最清淨的時刻,最好避開這些日子。
因為這裡曾經停放過雍正帝的靈柩,而乾隆帝也誕生於此,所以這裡的殿宇為黃瓦紅牆,與紫禁城相同,是中國史上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宮屬中國北方庭院式建築,為左右對稱的中軸佈局,院落從南向北漸次縮小,而殿宇則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使其形態巍峨壯觀。
雍和宮出口小徑,眼前又是一幅美景。
雪天,無論什麼角度,怎麼拍,隨便拍,都是驚嘆之作。
出口處對街,既是孔子廟。
「孔子廟」。
入門票RMB30
位於國子監街,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的“孔廟”,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舉行國家祭典的主要場所。
現今的孔廟與國子監同設為”首都博物館“,館內列了上萬件和北京歷史相關的文物,以及四、五千年前的陶器、考古發掘的珍品、甚至革命文物等,反映出京城悠久的歷史與文化。
孔子廟佔地約2萬平方米,擁有三進落院。廟內百年紫藤纏繞古柏而生,屬於珍惜保護植物。
這裡最美的時節是在四月,紫藤綻放的季節,可以聞到百餘年都未曾改變的花香。
高考之前總有不少學生和家長來這裡祈福,保佑考試順利。
我們遠道而來當然也不例外,誠心祈求小QE小六會考拿到好成績。
可是,這個時候小QE好像關心積雪量的高度多於會考分數的高低。。
「國子監」。
國子監與孔子廟為鄰,是按照過去左廟右學的規制與孔子廟同一時期修建的。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年)是元、明、清三代的科舉考場,也曾是皇帝講學的地方。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大學,在國子監裏,校長叫”祭酒“,教務長叫”司業“,學生叫”監生“,畢業證叫“監照”。
國子監設有禮、樂、律、射、御、書、數等教學科目,當時的人如果能在國子監上學,就算是光宗耀祖了。
因為天色已黑,國子監只能走到這裡,大門照一張,到此一遊。
從國子監走到大街,不一會兒就成功截到計程車,以為真的如此幸運。
上車發現女司機不識路,兜兜轉轉找不到我們的目的地。
我們只好下車,向路人打聽,問了4個人,一個是外地人,兩個說不知道,最後一個說有點距離,帶小朋友前往有難度,然後隨指一個方向,就匆匆轉身離開。
幸好,我有點小聰明,問披薩外賣店的送貨員,果然。。
走了20分鐘左右,加上之前走錯方向的時間,一共花了大概45分鐘,終於。。
「那家小館」。
一家頗有名聲的餐館,隱於鬧市,門臉如同其名字一樣比較低調,並不太好找。
“那”這個姓氏,源自於滿族輝發那拉、葉赫那拉、葉赫那,餐館創始人也是那拉後裔,來自北京西郊香山地區,旗艦店也在香山。
「那家小館」建國門店,是一座老北京式的兩層樓建築,簡單素樸,古色古香的餐具和家具,獨具風情。
那家小館專營滿洲私房菜料理。
與宮廷菜相對應,官府菜也是北京美食的重要支系。從名字可知,前者是不外傳的大內貴品,後者是只在官宅大院中流傳的菜色。從菜餚的品質上說,並非官府菜就低宮廷菜一個檔次,而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馬蹄梨湯》RMB78/扎
《塞外皇壇子》RMB48
《秘制酥皮蝦》RMB48
《油渣雞毛菜》RMB38
《老北京松仁芋頭》RMB38
《宅門大棗煨肉》RMB98
若要評價,我只能說,這是一頓值得徒步45分鐘的晚餐。
猜猜這是什麼地方?
化妝室,俗稱洗手間,也叫廁所。
餐館為輪候座位的顧客提供免費的飲料。
飽餐一頓,身體暖和了,得再次走出戶外,需要很大的勇氣,尤其是大雪紛飛的夜晚。
向侍應生詢問回酒店的交通,原來地鐵站就在餐館附近,徒步大概5分鐘距離。
早知道就從雍和宮搭地鐵來這裡了。
地鐵3號「永安里」站。
我們的酒店位於「王府井」和「燈市口」站之間,看地圖「燈市口」站好像距離近一些,天冷得盡量縮短在戶外逗留的時間,就試一試在燈市口站下車吧。
難得一個正經,一個風騷。
純粹博君一笑。
地鐵站外,大雪依舊下不停,似乎沒有停止的意思。
回到酒店,看電視新聞報道,才知道北京今天迎來了入冬後的第一場暴雪。
受持續降雪影響,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被迫關閉,取消了200多趟航班。
慶幸,我們不在今天回新航班的名單上。
慶幸,我們有緣赴這一場雪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