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1日(星期六)雨雪
起床沒看見我預計會出現的雪景。
今天星期六,明天周休故宮肯定人潮多,周一休館,周二回新,待會無論如何都得去故宮。
王府井天主教堂幾乎是我們每天的必經之路。
今早有輛花車停靠在教堂前。
哇~ 中國新娘。
第一次到中國就遇見了,沾一沾喜氣,希望今天添好運。
冬天穿得那麼稀薄,婚禮選在天寒地凍舉行需要一定的勇氣。
從教堂再繼續往前走,故宮位於長安街,此街沿線嚴禁停車,欲到故宮唯一的途徑就是徒步。
故宮周邊範圍過於遼闊,我們步行大概45分鐘才抵達天安門。
「天安門」。
原是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的五洞城門。
1644年,農民領袖李自成進入北京,焚毀了包括承天門在內的諸多建築,但“黃雀在後”的滿族人很快獲得了政權。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後的承天門該城“天安門”,象徵“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
天安門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總高34.7米。城樓上60根巨柱高聳,金磚鋪地,一平入砥,南北兩面均為菱花槅扇門;天花、門拱、樑枋上雕繪傳統的金龍彩繪和吉祥圖案。城台下有五個券門,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城樓下是金水河,河上有五座雕琢精美的漢白玉金水橋。
天安門廣場,南北長880公尺,東西寬500公尺,面積有44萬平方公尺,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廣場,也是北京最著名的地標之一,可同時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天安門頒佈了末代皇帝溥儀的退位詔書,天安門從此便不再歸皇室所有。
1919年,巴黎和會的外交恥辱為民眾對北洋政府的長期不滿澆了一把油。5月4日,以大學生為主的遊行隊伍齊集天安門,學生們打出“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標語,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隨即席捲全國。
1935年,日本策動華北“自治”,遭到知識界和學生的強烈反對,12月9日,遊行隊伍從北京的各個方向集結到天安門,抗議國民政府的對日不抵抗等一系列政策,這便是“一二.九運動”。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在場的30多萬人以及整個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從此,天安門城樓成為新中國的象徵。
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又一次站上了天安門城樓,他向廣場上的紅衛兵揮手,而中國也隨即卷入“文化大革命”的狂潮達十年之久。
1976年1月,周恩來逝世,這一年的清明節,大量北京市民聚集到天安門廣場悼念已故總理。
毛澤東去世後,鄧小平成為新一代領導人,“改革開放”成為中國的新思路,這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
擁有近600年歷史的天安門,不間斷的上演悲喜劇,使這裡成為中國政治神經上最敏感的區域。
「華表」。
天安門城樓內外各有一對華表。
天安門門前那對華表上的石犼,面向宮外,叫“望君歸”,屬意皇帝外出遊玩不要久久不歸,應快速回宮料理國事。
而後面的那對華表上的石犼,面向宮內,叫”望君出“,勸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宮內尋歡作樂,應常到宮外視察民情。
「午門」。
故宮的正門,宮城四座城門中最大的一座。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慶六年(1801年)再次重修。
整體建築根據古代“難以朱雀成門”的意思建構,高低錯落,左右呼應,如同朱雀展翅,故又名“五鳳樓”。正面明開三門,平時宗室王公走西門,文武百官走東門,正中大門只有皇帝才能出入。但是,在皇帝大婚皇后入宮時,科舉一甲前三名出宮時,都有機會走一次“御路門”,以示皇帝優寵。
民間傳說的“推出午門斬首”便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為殺人刑場是不可能的,此說顯然不合史實。北京南城有菜市口刑場便是清代重要的刑場。
小QE偷拍。
實在是冷得受不了,得靠體溫給妹妹溫暖。
走到午門才發現故宮售票亭設在天安門城樓入口處,雙Q爸折回該處買票。
我們躲在牆角手持雨傘擋風相擁取暖。
入門票:成人RMB40、學生RMB20
「午門」是故宮的唯一入口,參觀結束從「北門」(神武門)離開。
遊故宮可快可慢,可精可簡,趕行程的旅遊團導遊能在45分鐘內從午門進,從神武門出。
也有故宮發燒友花了三天精游故宮。
對普通的遊客來說,花一整天就可以把故宮中、東、西三條線的全部開放場所走完。
我們今天的路線是: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養心殿-太極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御花園。
故宮也稱“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是明清兩代(1368-1911年)的皇宮,也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
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中國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1961年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屋宇9999間半,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被稱為“殿宇之海”。
走過午門,就是2.6萬平方米的太和門廣場,廣場上內金水河蜿蜒流過,河上有5座精緻的漢白玉石橋,石橋北側就是雄偉的太和門。
「太和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外朝的正門,重檐歇山頂,面闊九間,是故宮內最大的宮門。
其門前兩側矗立著故宮最大的兩尊銅獅。
在明代,太和門是皇帝御門聽政之所。在銅獅外側有一石匮和石亭,其作用至今仍是一個謎。
從太和門往午門方向望去,等著進宮的人真不少。
若想避開人潮,以季節來講,12月、1月和春節後一個月的遊人稍微少一些;以時間段看,早上旅行團相當多,下午3點至5點,會稍微安靜一點。
故宮每逢周一休館,所以周二故宮會十分火爆,盡量避開這一天比較明智。
「太和殿」。
太和殿既民間所稱的“金鑾殿”,前朝三大殿之首。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名“皇極殿”,清順治時始稱“太和殿”。
太和殿自建成後數次被毀,現存建築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矗立在三層漢白玉台階上,面闊11間,進深5間,高30.05米,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是故宮乃至全國規模最大,規制最高的宮殿。
太和殿裝飾極其奢華,樑枋上為等級最高的和玺彩繪,內部巨柱擎天,金磚鋪地。高大的皇帝寶座就矗立於大殿中央,雄視萬方。
太和殿不輕易啓用,只有在皇帝登基既位、大婚立後、點將出征,以及萬壽、元旦、冬至三大節時,皇帝才在這裡接受百官朝拜,並賜宴群臣。
“太和”出自『周易』,意既天地萬物和諧運行。
故宮宮殿內的“金磚”可不是金子做的,而是江南出產的一種特型磚,工藝十分複雜,歷時8個月始成,每一塊價格高達1兩黃金,故名“金磚”。
正當大夥都被眼前這個不知是什麼的大缸所吸引時,我們發現跟雙Q爸失散了。
沒有wifi,長途電費貴,沒辦法,我們母子三人只能默默的佇立在那兒,靠感應等候著。。
20年的感情,果然沒有白費,10分鐘後熟悉的臉孔出現眼前。
「中和殿」。
中和殿是前朝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間,是皇帝在太和殿參加盛大典禮或朝會前,接受司禮官員們朝賀的場所。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初名華蓋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中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名中和殿。“中和”出自『禮記』,意既凡是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
每逢重大典禮前,皇帝便提前來到中和殿小憩,等候吉時,同時視察相關典禮的準備情況。
例如,皇帝在親自祭天壇和地壇之前,在此查閱祝文;祭先農壇之前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十年纂修一次的皇帝家譜『玉碟』修好後,在此閱視,並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
「保和殿」。
保和殿是前朝三大殿南北縱軸上的第三座宮殿。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毀、重建。現存主體梁架仍為明代建築。
明初稱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稱保和殿。“保和”出自『周易』,意既保持萬物和諧。
保和殿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建築結構採用”減柱造“特殊法式,減去殿內前檐6根柱子,開闊了空間。
殿內懸掛乾隆皇帝御筆“皇建有極”匾,意既人君建立天下最高準則。
保和殿在明清兩代用途不同。
明代主要作為皇帝在舉行大典前的更衣場所。
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宴請少數民族王公大臣。清初,後三宮修復前,順治帝和康熙帝曾在此居住,並相續易名為位育官、清寧宮。順治皇帝大婚在此舉行。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這裡成為“殿試”的固定場所。
從西小門走進養心殿和西六宮。
西六宮建築群包括永壽宮、坤寧宮、儲秀宮、太極殿(啓祥宮)、長春宮、咸福宮6座宮院,最初與東六宮對稱佈局,清末慈禧時期的大規模修繕和擴建,使得西六宮在形制上與東六宮出現了較明顯的差別。
儲秀宮是慈禧太后的發跡之地,她命人將其與前面的翊坤宮打通,形成一個完整的宮院。在儲秀宮北側的麗景軒內,有溥儀宮廷生活展。慈禧還曾命人將長春宮與啓祥宮打通,作為其居住之所。西六宮中唯有咸福宮和永壽宮依然是單獨院落,咸福宮辟有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史科展,永壽宮辟有清代嬪妃生活展。
銅缸、鐵缸。
宮中的防火設備之一,平時貯滿清水,以備滅火時用。
每到冬季十月至翌年二月,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蓋,氣溫低時,缸下燒炭加溫,以防缸水凍結。
紫禁城內現存最早的缸為明弘治年間鑄造。明代銅缸兩耳均加鐵環,樣式上奢下斂,古樸大方。清代銅缸兩耳加獸面銅環,腹大中收。
宮中現設大小銅、鐵、鎏金銅缸308口,其中鎏金銅缸22口,分別陳設在太和殿、保和殿、乾清門和乾清宮兩邊。
較早前在太和殿旁看見的那個不知所謂的獸面銅環大缸,原來有此作用。
「養心殿」。
始建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重修。
康熙年間(1662-1722年),這裡曾經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專門製作宮廷御用物品。
自清雍正以後,皇帝寢宮移至後殿,前殿成為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大臣的地方。一直到末帝溥儀出宮,清代共有8位皇帝先後居住在養心殿。
養心殿的西暖閣為皇帝批閱奏章和審閱殿試考卷之處,並經常在此召見軍機大臣,商議軍政大事。東暖閣是同治,光緒皇帝年幼時,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溥儀在此召開“御前會議”,作出退位決定。
我們來得不是時候,養心殿維修中。
軍機處就位於養心殿外,是一組很低調的朝房,現辟有清代軍機處史科展。
「太極殿」。
太極殿是故宮開放的後宮中最具展示性和代表性的,一般遊客不必再看其它宮了。
殿內陳設與古裝劇的差不多。
所謂的皇宮,比想像中的陳舊。
殿內範圍不大,古人生活倒是簡單。
一旁的建築不知有何用途,會是電視劇中的御膳房嗎?
從前的建築,資源缺乏,卻能做得如此精細,不知如何辦到?
就連圍牆上的雕工也不馬虎。
「乾清宮」。
乾清宮是內廷後三宮之一,建築規模為內廷之首。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嘉慶三年(1798年)重建。
明代作為皇帝寢宮,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計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
清代的順治和康熙皇帝也居住於此,雍正皇帝既位後將寢宮移至養心殿,這裡就成為皇帝召見大臣、批閱奏章、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外藩屬國使臣和接受朝賀、舉行宴筵的重要場所。
而據說在乾清宮的南廡房,康熙除去了鰲拜。
自雍正設立秘密建儲制度後,既將選定的皇位繼承人名封存在建儲匣內,置於“正大光明”牌匾的後面,待皇帝死後,取下匣子由秘密指定的皇子既位。
清代,乾清宮是皇帝去世後停柩之地,以示“壽終正寢”。按照儀式祭奠後,轉至景山內的觀德殿,最後正式出殯,葬入皇陵。
乾清宮與坤寧宮分別為傳統意義上的帝、后寢宮,乾、坤是『周易』中的掛名,乾表天,坤表地,乾清宮前左右有日精門、月華門,寓有“乾坤日月明,四海皆升平”之意。
乾清宮東側廊廡內有清帝大婚慶典展,西側廊廡內有清代萬壽慶典展。
「交泰殿」。
和前三殿風格相似,后三宮中間是小小的交泰殿,名稱取自『易經』“天地交泰”之意,不僅皇后過生日時在此接受賀禮,更重要的是清朝的二十五寶玺都在這裡貯存。
「坤寧宮」。
坤寧宮是內廷後三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皇后的正宮,但皇后日常並不住在這裡。
現在的坤寧宮為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陽)清寧宮改建后的樣式。
清朝康熙時將東側兩間用作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帝以及遜帝溥儀均在此大婚。
西側四間為薩滿教祭祀神堂,內設安放神像的環形大炕和製作祭品的煮肉大鍋等。
走到坤寧宮,雨雪越下越大。
妹妹一時興起,又玩傘雪。
座落於坤寧宮旁的東六宮建築群有鐘粹宮、景仁宮、景陽宮、承乾宮、永和宮、延禧宮六座院落,佈局齊整,其名稱和形制上與西六宮保持對稱呼應。
歷經歲月涤蕩,東六宮的原始陳列大多沒有保存下來,現已辟成各種文物展館。鐘粹宮在明代是皇太子的住所,現被辟為玉器館;景陽宮大殿很小,在清代是儲藏書畫的地方,現被辟為金銀器館;承乾宮曾是順治董鄂妃的住所,現被辟為青銅器館;永和宮曾是珍妃妹妹瑾妃的住所,現辟有歷代銅鏡展;景仁宮曾是珍妃的住所,現辟為捐獻館,展示歷年來故宮接受的捐贈品;延禧宮經常遭受火災,瑾妃曾主持在這裡建造了一座西洋建築-水殿,用以鎮火,可惜尚未建好清廷便已覆滅。現延禧宮周圍的配樓內,辟有宋代官窑瓷器展。
「御花園」。
位於坤寧宮後方的御花園,是紫禁城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花園。
御苑以欽安殿院落為中心,各式亭台樓閣向東西兩側展開,對稱呼應,譬如西面有千秋亭,東側就有萬春亭;西有澄瑞亭,東有浮碧亭,形制都差不多。
園中古木蔥鬱茂盛,假山池渠苑轉通幽,蜿蜒小徑均為彩石鋪砌,圖案多樣,妙趣橫生。主要景觀有崑寧門內的連理柏、天一門前的諸葛拜斗石和海參石、絳雪軒前的木化石和龍爪愧、欽安殿東北側的堆秀山等。
「神武門」。
紫禁城的北門,明稱玄武門。
清康熙年間重修時,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諱改稱神武門。
門總高31米,平面矩形。基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城台辟門洞3券,上建城樓。樓建於漢白玉基座上,四周圍廊,環以漢白玉石欄杆。上檐懸藍底鎏金銅字滿漢文“神武門”匾額。
神武門作為皇宮的後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明清兩代皇后行親蚕禮既由此門出入。民國十三年(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既由此門離去。
「筒子河」。
筒子河既紫禁城的護城河,全長3.5公里,水面寬12米,是宮城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紫禁城的第一道屏障,起到捍衛城池的作用。
筒子河在明永樂年間初建時只有東、北、西三面,清乾隆年間將西華門筒子河水引入午門前暗溝,並經此向東流入太廟,逐形成了今日四面環水的規模。
故宮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
限時少於3小時,我們大略的遊了前朝三大殿、西六宮的太極殿,以及后三宮。
至於,東六宮、奉先殿(鐘錶館)、寧壽宮(珍寶館)、九龍壁、5吨重的大禹治水玉雕、珍妃井和那條尊龍版《末代皇帝》中宮牆深鎖的長長夾道,這些都留待日後重游細賞。
從故宮北門出來往西沿著護城河走,十多分鐘就來到北海公園。
瓊華島簡稱瓊島,是北海太液池南部的一座小島,島上有山,自元代起就有“萬壽山”之名。清順治八年(1651年)於山頂建白塔,此後便稱“白塔山”了。此島是以神話傳說中的“一池三仙山”(既太液池及蓬萊、方丈、瀛洲三山)為建築靈感,依托飄零秀水精巧佈局,島上建築錯落、樹木林立,形成了一處集婉約秀美與宏闊壯美於一身的皇家園林。
瓊華的寓意為“瑤池仙境”。
「仿膳飯莊」。
經營宮廷風味菜餚的中華老字號、國家五鑽級酒家、五星級餐館,開業至今已有近90年的歷史。
仿膳位於北海公園瓊華島北岸,1924年底,末代皇帝溥儀出宮,徹底結束了清朝統治。1925年,幾位被遣散的原清宮御膳房御廚在北海北岸創辦了仿膳茶社,取名“仿膳”,意為專門仿照御膳房的方法製作菜點。茶社以其菜點精美非常而遠近馳名。1959年,在周總理的關懷下,仿膳由北海公園北岸遷至漪澜堂、道寧齋等一組乾隆年間興建的古建築群中,並正式改名為“仿膳飯莊”。
飯莊經營的菜餚選課考究、制作精細、色型美觀、注重營養。2011年6月,仿膳(清廷御膳)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仿膳的室內裝潢金碧輝煌,餐具採用標有“萬壽無疆”字樣的仿清宮瓷器,服務生身穿宮女服,感覺很穿越。
《小窩頭》RMB36/半打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慈禧倉惶逃往西安。途中,有一天慈禧餓極了,叫人去找吃的。當差的找來一個大窩頭。慈禧幾口便把窩頭吃完了,連說好吃。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有一天又想起窩窩頭,就讓御膳房給她做窩頭吃,御廚不敢給她做大窩頭,於是把玉米麵用細蘿篩過,加上白糖、桂花做成栗子大小的小窩頭。慈禧吃了說,正是當年吃過的窩窩頭。
《豌豆黃》RMB28/列
豌豆黃的做法是將豌豆磨碎、去皮、洗淨、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傳統做法還要嵌以紅棗肉。
《蕓豆卷》RMB38/列
有一天,慈禧在靜心斋歇涼,忽聽大街上有銅鑼聲。慈禧問是干什麼的?當差的回答說是賣豌豆黃。蕓豆卷的。慈禧讓當差的把那個人叫進來,那個人說:敬請老佛爺嘗嘗這豌豆黃、蕓豆卷,香甜爽口,入口即化。慈禧嘗過后說好吃。於是就把這個人留在宮中,專門為她做小吃。
《艾窩窩》RMB36/半打
艾窩窩是一種用糯米製成的夾餡黏食小品,是北京著名的清真風味小吃。
艾窩窩顏色雪白、質地黏軟,實際上就是一個白嫩嫩、圓乎乎的糯米小團子。其糖餡非常有特色,是用上鍋蒸過的麵粉與白糖、芝麻和碾碎的核桃仁攪拌而成,香甜可口又營養豐富。
《驢打滾》RMB36/半打、《薩其馬》RMB36/半打、《花生酥》RMB48/半打
驢打滾是用產自承德地區的一種黍米(也稱黃米)上鍋蒸煮,然後桿成麵片,撒上用黃豆燒熟後碾壓成的粉,鋪上豆沙或是紅糖,再捲成卷,切成小塊,撒上白糖即可。
為什麼要稱作驢打滾呢?據說因為在製得後需要放在黃豆麵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似的,故而得名。
《肉末燒餅》RMB36/份(4個)
相傳有一天夜裡,慈禧做了個夢,夢見吃夾了肉末的燒餅。第二天早膳時,果然上的是肉末燒餅。慈禧一看和夢中吃的一樣,心裡非常高興,說是給她圓了夢。問是誰做的燒餅,當差的說是御廚趙永壽。慈禧當即令人賞給趙永壽一個尾翎和二十兩銀子。從此,肉末燒餅作為圓夢的燒餅流傳了下來。
《抓炒里脊》RMB78
《濃湯三珍》RMB68、《罐燜烏魚蛋》RMB28
《碧螺春》RMB68/壺
在北海游山玩水不在今天的計劃之內。
離開仿膳,步出北海公園,景山公園入口處就在對街。
「景山公園」。
原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海拔88.35米,位於故宮正北,是北京城的最高點,站在山頂可俯視全城。
元代時,景山是大都城內的一座土丘,名為青山。明永樂年間為營建宮殿,將拆除元代宮城和挖掘紫禁城護城河的渣土加堆到青山上,並把這裡更名為萬歲山。相傳皇宮曾在山下堆存煤炭,因此也俗稱煤山。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晨,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帝倉惶出逃,在煤山東麓的一棵槐樹上自縊。如今古槐已不存在,現存的槐樹是從建國門移栽而來,並掛有說明牌,述說這一史實。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正式更名為景山,並凸現”三門五亭“的獨特景緻。三座園門,既景山門、山左思門、山右里門;五座峰亭,自東向西依次為觀妙亭、周賞亭、萬春亭、富覽亭、輯芳亭。
萬壽亭位於景山的中峰,是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最高和最佳的觀景點。
從萬春亭上,可以南看故宮的絕妙美景,北看中軸線的鐘鼓樓,西看北海的白塔。
我們來到景山的主要目的為一覽古裝劇中常出現的經典畫面--紫禁城全景。
由於時間倉促,加上天色已黑,所以遊完萬春亭既向景山告別。
下一站,南鑼鼓巷。
景山與南鑼鼓巷相距不遠,我猜想應該有公交車直達該處。
在景山與故宮旁的公車站,偶遇貴人,她指引我們如何搭公交車去最靠近南鑼鼓巷的寶鈔胡同。
「南鑼鼓巷」。
一條長約800余米,南北走向的胡同,因其東西各有8條胡同整齊排列,狀如蜈蚣,故俗稱“蜈蚣街”。
南鑼鼓巷與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余年的歷史,它的得名與鑼鼓無關,而是由於中間高、南北低的地勢形似駝背老人,故名羅鍋巷。在“面朝后市”的元大都格局中,這裡是“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時期,這裡官宦雲集,王府豪宅數不勝數,而今紛繁的歷史古蹟已在亂花迷人眼的店鋪中漸漸凋零。
毫不起眼的胡同,一些特色小店隱藏其中。
又吃冰糖葫蘆,這回我們嘗水果口味,葡萄味出奇的好吃,反而山藥口味就不怎麼樣。
「文宇奶酪店」。
主打產品是宮廷風味的奶酪、雙皮奶和酸梅湯。
聲名遠揚的乳製甜品店,在南鑼鼓巷每天都會排起長隊。
奶酪店每天中午開始營業,定量供應,售完為止。
文宇奶酪店的主人是三元梅園的老師傅,所以做出的奶酪味道很正宗。
奶酪以鮮奶加白糖、糯米酒烤製而成,是冰爽清甜的夏日好滋味。
奶酪在中國原本是北方的蒙古族,哈薩克族等游牧民族的傳統食物,隨著大清入主中原,奶酪也就成了宮廷御膳。
南鑼鼓巷是一個適合花一個下午,感受古老與時尚對接,漫遊靜待的好地方。
我們來去匆匆,從北至南走馬看花速遊一遍,錯過不少創意無限的時尚小店。
遊記寫了第四篇,大家應該不難發現早上的照片特多,午後及晚上寥寥無幾。
這是因為雙Q爸累了,沒有繼續完成他的使命,我若不提醒或者忘了,就成了遺憾。
從南鑼鼓巷回王府井,又是另一個公交車82號的延續。
走到公車站,發現原來60號路線與82號一致,同樣能在王府井的北京婦產醫院下車。
連續三天回酒店的方式都一樣,省了不少交通費。
從公車站朝酒店方向走去,累得不想吃晚餐,但又不能空著肚子。
沿街有一間餐館和不少小食店,原本打算光顧那家主打北京烤鴨的餐館,可是侍應生說客滿,至少得等30分鐘,我們於是作罷。
又累又冷,隨便吃一點吧,就到餐館對街賣雲南過橋米線的小食店。
稍微不留意,忘了告訴店員,他就把辣椒加入鍋內。。妹妹又得呑白飯了。
過橋米線的份量多得驚人,味道卻馬馬虎虎。
中國的清真菜、孜然料理、羊肉等這些我們南洋人較少接觸的口味,不是不好吃,只能說文化不同,我還是鍾情於我們的雞飯、炒粿條、叻沙和Roti Prata。
穿梭一趟古代回到現實2015年,對北京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從不抱希望,到漸漸接受,甚至憧憬暗自為下一次重遊規劃,這城市確實有它吸引人的地方。
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人,沒有既定的好或不好,完全視乎你如何看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