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期i周刊《影議館》楊麗玲
所有新加坡人,都該看這樣一部記錄了小島國故事的電影。
何止一代人的歌聲,譜寫時代青春。
不只關於新謠,不只關於本地電視本地媒體。
是關於新加坡。關於我們。
我哭了一點,想了很多。感傷、憤概,驕傲,惆悵。我慶幸自己尚來得及參與那個新謠時代,那是人生其中一件最幸福的事。
重溫過去,輝煌也悲情。
用21世紀的孫燕姿、林俊傑作為切入點,再從新謠的源頭--南大詩社,由頭說出。
被犧牲的一代人,命運無法自主,硬著頭皮撐下去。看歷史黑白圖片,聽舊南大生憶當年時無奈哽咽,我沒法不陪著掉眼淚。
華文是被看不起的,或許現在還是。被壓迫壓抑的一群,潛意識想捍衛自己的尊嚴吧。民間自發性的群體叛逆聲音,透過歌曲表達。
功利掛帥的社會,學生們擁抱生活、友情和音樂,快樂地唱著自己的歌。
雅韻小組、水草三重唱、巫啟賢、顏黎明、陳志群、梁文福、黃宏墨百花齊放,多有趣。
巫啟賢在裕初逃課在食堂拿著吉他在角落等著地下鐵夥伴練歌那一幕重現,不尷尬,我覺得很美麗。不是一盤生意,也未必是夢想,大家就是單純地想做這件事,也許懵懵懂懂,有的只有熱忱和才華。夠了。
原來新謠和已故王鼎昌總統也有淵源,畫面浮現,我措手不及,忍不住眼眶又紅了。
多讓人懷念。那個音樂人還有執著、媒體還有良心和電視人還有骨氣的年代。
櫻花、甄妮、《親情》、《小飛魚》、《年輕的心》、《繽紛83》,很多的集體回憶也一併被掀起。電視曾經是生活,不可或缺。
“我們不斷地更新,但是我們有沒有找到心中的真誠?”電影最後留下了這個讓大家思索的疑問句。
我們可能心中都有答案吧。
一個人的電影。
與其說電影,更貼切的說法是記錄片。
一部好片子,引人深思。
一個人,再適合不過。
開場,映入眼簾的是去年我曾出席的Sing50音樂會。
倘若,沒有新謠,今天或許沒有孫燕姿、林俊傑。
新謠的前身,始於70年代,一群熱愛華文的南大生。
我出生於70年代中期,南大的歷史是後來從李光耀的《新加坡雙語之路》書中略知一二。
電影前部分所敘述的這個年代,稍嫌冗長。
直至梁文福的出現,我才入戲。
新謠能在80年代取得輝煌佳績,完全仰賴於熱愛華文熱愛這個島國的一群初院生,以及多個支持本地創作的電台、電視幕後製作人。
影片揭露一些你我不知道的事。
原來,岳雷、巫啟賢和水草三重唱曾參與《明天會更好》這首合唱曲的合音錄製。
原來,巫啟賢能迅速竄紅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對手都當兵去了。
還有很多的原來,等你買票入場,有待你去發掘。
電影將2014年7月6日在書城舉辦的新謠分享會《我們唱著的歌》部分畫面剪輯穿插在影片中。
曾到場支持分享會的我,因而有幸出現在電影裡。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秒鐘,但能被編入新謠歷史,我深感滿足。
電影無論取景、拍攝角度、配樂,皆看得出導演的用心。
感謝導演鄧寶翠,完整的把新謠記錄下來。
空蕩的戲院,並沒澆熄我看戲的熱情。
難得知音,比嘩眾取寵更甚。
寧缺。勿濫。
新謠的宗旨,何不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