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盒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元旦,看電影。

戲院裡,不時傳來陣陣啜泣的聲音。

這部賺人熱淚的影片,即使不淚流滿腮,淚水亦會在眼眶裡打轉。

我沒哭,雖然我想。

我故意不看故事大綱入戲院,只為了想更深切的感受故事給予我的驚喜度。

電影情節老套,不外是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

正當我納悶賣座的價值何在,影片即進入敘述女主角其實早已知曉真相的段落。

我欣賞這樣的劇情鋪排,這是整部劇唯一令我意想不到的部份。

《比》叫好叫座,我卻總覺得欠缺什麼。

是陳意涵的演技過於老練,抑或是男主角不夠吸

我理不出所以然。

它,沒有感動到我。

「有一種悲傷」,沒有「那些年」的震撼,也沒有「小幸運」的委婉。

這是電影的其中敗筆。

個人覺得,《比》遠遠不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與《我的少女時代》的成功。

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其實是,

這種悲傷,我不知道究竟少了什麼。

四方盒

我們唱著的歌

第960期i周刊《影議館》楊麗玲

所有新加坡人,都該看這樣一部記錄了小島國故事的電影。

何止一代人的歌聲,譜寫時代青春。

不只關於新謠,不只關於本地電視本地媒體。

是關於新加坡。關於我們。

我哭了一點,想了很多。感傷、憤概,驕傲,惆悵。我慶幸自己尚來得及參與那個新謠時代,那是人生其中一件最幸福的事。

重溫過去,輝煌也悲情。

用21世紀的孫燕姿、林俊傑作為切入點,再從新謠的源頭--南大詩社,由頭說出。

被犧牲的一代人,命運無法自主,硬著頭皮撐下去。看歷史黑白圖片,聽舊南大生憶當年時無奈哽咽,我沒法不陪著掉眼淚。

華文是被看不起的,或許現在還是。被壓迫壓抑的一群,潛意識想捍衛自己的尊嚴吧。民間自發性的群體叛逆聲音,透過歌曲表達。

功利掛帥的社會,學生們擁抱生活、友情和音樂,快樂地唱著自己的歌。

雅韻小組、水草三重唱、巫啟賢、顏黎明、陳志群、梁文福、黃宏墨百花齊放,多有趣。

巫啟賢在裕初逃課在食堂拿著吉他在角落等著地下鐵夥伴練歌那一幕重現,不尷尬,我覺得很美麗。不是一盤生意,也未必是夢想,大家就是單純地想做這件事,也許懵懵懂懂,有的只有熱忱和才華。夠了。

原來新謠和已故王鼎昌總統也有淵源,畫面浮現,我措手不及,忍不住眼眶又紅了。

多讓人懷念。那個音樂人還有執著、媒體還有良心和電視人還有骨氣的年代。

櫻花、甄妮、《親情》、《小飛魚》、《年輕的心》、《繽紛83》,很多的集體回憶也一併被掀起。電視曾經是生活,不可或缺。

“我們不斷地更新,但是我們有沒有找到心中的真誠?”電影最後留下了這個讓大家思索的疑問句。

我們可能心中都有答案吧。

IMG_01r

IMG_5265r

一個人的電影。

與其說電影,更貼切的說法是記錄片。

一部好片子,引人深思。

一個人,再適合不過。

開場,映入眼簾的是去年我曾出席的Sing50音樂會。

倘若,沒有新謠,今天或許沒有孫燕姿、林俊傑。

新謠的前身,始於70年代,一群熱愛華文的南大生。

我出生於70年代中期,南大的歷史是後來從李光耀的《新加坡雙語之路》書中略知一二。

電影前部分所敘述的這個年代,稍嫌冗長。

直至梁文福的出現,我才入戲。

新謠能在80年代取得輝煌佳績,完全仰賴於熱愛華文熱愛這個島國的一群初院生,以及多個支持本地創作的電台、電視幕後製作人。

影片揭露一些你我不知道的事。

原來,岳雷、巫啟賢和水草三重唱曾參與《明天會更好》這首合唱曲的合音錄製。

原來,巫啟賢能迅速竄紅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對手都當兵去了。

還有很多的原來,等你買票入場,有待你去發掘。

電影將2014年7月6日在書城舉辦的新謠分享會《我們唱著的歌》部分畫面剪輯穿插在影片中。

曾到場支持分享會的我,因而有幸出現在電影裡。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秒鐘,但能被編入新謠歷史,我深感滿足。

電影無論取景、拍攝角度、配樂,皆看得出導演的用心。

感謝導演鄧寶翠,完整的把新謠記錄下來。

空蕩的戲院,並沒澆熄我看戲的熱情。

難得知音,比嘩眾取寵更甚。

寧缺。勿濫。

新謠的宗旨,何不也是如此。

四方盒

我們的故事

*第953期i周刊「影議館」楊麗玲

我邊看邊等著。。導演梁志強一貫的笑料。我承認,我也許存在先入為主的預設。

這部電影,某程度上不太梁志強。

少了刻意的無聊搞笑(這是我喜歡的)。

有些東西必須是那個時代有過真正體會的人,才拍得出來。不是以自詡精英式視角凸顯大時代新加坡,是草根平民的感性詮釋。小島國,小格局,勝在簡單,反而看得親切。大量的方言,懷舊的道具,還原當時的氛圍,運用得相當自然。這次連我常常覺得受不了的廣告植入,我都覺得貼近時代。

故事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獨立開始,被趕出夫家的女主角陳麗貞也在歷史性那天產下龍鳳胎,直白的平行對比,一般人大概都看得明白其中喻意。仍是重男輕女的迷信社會,女兒被送走賣掉是正常。生活是艱苦,家人總有殘酷自私的,諸如父親王雷或如兄長李國煌,街坊有八卦好事者卻也有溫情如菜市馬來同胞Suhaimi和黑社會頭目廖永誼,孤苦女人夾縫求存在當時是最普遍的故事。沒有太悲情,陳麗貞演得更比想像中克制了許多,非常60年代。李國煌一貫自然,他的毒舌讓我覺得真實,滿口怨言倒也偶爾幫我一抒心中不平。

我不需要刺激感官的大場面,表達出本土情懷已功德圓滿。所以梁導苦心拍淹水安排了怪物巨蟒登場製造驚心動魄反而讓我出戲。

一分為二兩部曲從1965年拍到1978年,我還想看下去,仍有鞭爆、電視還是新創意的那些年,還有我們都知道甘榜終無可避免的命運。

DSCN1829r

為了上述影評,因為相信記者,我買票入場。

將60年代場景搬上大銀幕,曾經熟悉的一切,歷歷在目,我感覺到誠意。

故事無新意,或許情有可原,電影主要敘述新加坡歷史。

至於演技,坦白說,我很怕看陳麗貞演戲,我覺得梁導選角太冒險。

所幸,沒讓人很失望,但也沒有特好。

電腦特技,用太多,少了真實感。

日新月異,想要完整重現當年畫面簡直不可能,這一點或許值得原諒。

總結,電影有誠意,卻沒感動到我。

若單純的只為了下一代記錄歷史,值得嘉獎。

可是,試問新生代究竟有多少人聽懂福建話?

電影主要以福建話為主,我全程緊盯著華文字幕,看得極為辛苦。

妹妹用猜的方式看,兩小時坐立不安,確實不能怪她。

電影分上下兩部曲。

續集,我應該不會捧場。

四方盒

五個小孩的校長

新學年,本地有6所中學因面對收生不足,無法在2016年開辦中一課程。

鄰國馬來西亞,亦有只剩一名學生的學校。

我想起了從北京回新的航程,我看的一齣電影。

Pic160101

*圖片摘自網絡

《五個小孩的校長》由陳木勝監製,關信輝執導,古天樂和楊千嬅領銜主演。

故事講述,任職於名校的校長楊千嬅,對學校的教育制度感到不滿,毅然辭職。原本計畫與丈夫古天樂去環遊世界,可是無意中看到元朗的元田幼稚園面臨倒閉的新聞,為了幫助該校的五個貧困小孩,她接受低薪,校長兼校工一職。

隨著一名畢業生的離去,幼稚園面對少於5位學生,學校無法繼續運營而必須關閉的噩運。

畢業典禮,小孩含著淚的說了一句“我可不可以不畢業”,尤其感人。

電影落幕,我才發現原來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電影。

《五個小孩的校長》曾在新加坡上映,我怎麼錯過了。

四方盒

我的少女時代Our Times

*第938期i周刊「影議館」楊麗玲

我們為什麼拍不出這樣的電影。

一點也不複雜,通俗易懂,情懷單純,有娛樂性有heart有感覺,是大家都有共鳴曾經活過的記憶。

如果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臭男生的成長記憶,《我的少女時代》就是女生們曾經擁有的懵懂青春。每個男生的人生中都有個“沈佳宜”,每個女生心底或許也牽念著一個“徐太宇”。

電影裡,確實沒有任何情節是超越典型的,甚至時而非常偶像劇。但我不得不承認,自己不自禁地自我投射投入情緒

開場已有共鳴。

人人都是林真心。

做著不怎麼樣的工作,死抓著不怎麼樣的愛情,不再幻想,膽小了,妥協了,變成了自己討厭的大人,只能回到家無力地翻著畢業紀念冊,在心底自言自語:

“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

懷念著回不去的年少歲月,想起曾經勇敢站起來高聲對大人抗議:“沒有人可以定義我們,只有我們才能決定自己的樣子”的自己。。

那些年,世界還是黑白分明的。是會“撲街”毫不起眼的老土少女,和全校女生一起暗戀籃球校隊一起羨慕漂亮的玉女型質優生,從小就懷疑自己不是爸媽親生的,平凡人生面對的難題是要選擇鐵板麵還是蘿蔔糕。

最大的夢想,是跟偶像見面,哈,70後與80後都會明白那時自己很認真別人覺得很無聊的情緒。有些人愛金城武有人喜歡郭富城,你的選擇終究是劉德華,雖然劉德華終究是別人的,但當時的你可能以為他永遠不會結婚。

90年代的時代符號處處,到麥當勞念書,沒讀書或許是去溜冰,收音機傳來的是蘇有朋休學的大新聞,最討厭收到要你抄N次不然會很倒霉的幸運信chain letter,誰不會哼唱幾句草蜢《失戀陣線聯盟》?電影看的是《街頭學校霸王》和《家有喜事》,噢,還有《西遊記之仙履奇緣》。

有人說《我》裡的林真心與徐太宇的愛情,就是脫胎自《西》裡至尊寶與紫仙子的故事。

暗戀的是品學兼優的男神歐陽非凡,卻惹上學校裡的老大徐太宇。原本以為各自心有所屬,卻漸生情愫,只能借口為對方追到夢中情人,在身邊暗自守護。到最後確認了心意,卻只能無奈錯過。

沒有宋芸樺與王大陸,成就不了林真心與徐太宇。

女生,面對愛情不坦率--說沒關係,就是有關係;說我沒事,就是有事。

宋芸樺把少女心事詮釋得很可愛,演出意外地放,入圍金馬獎,不會有人有異議。

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命運,王大陸就是屬於徐太宇的。頭上塗著油油的gel,黑黑地痞痞地,笑起來卻很稚氣,感情深藏,很man的義氣男,表面壞男生實則很純情的徐太宇,大概會迷倒萬千少女熟女。

調皮男生愛人的方式,就是使喚她欺負她,對她很壞只是為了想跟她靠近一點,擺出吊兒郎當,漫不經心的模樣其實對什麼都很認真。

還搞不清楚什麼是愛的校園初戀,真是美好。大家都愛得單純,善良地覺得只要對方幸福就好了。

“以後叫劉德華唱給妳聽。”以為無心的玩笑話其實是一生的承諾。

《我》選擇以童話終結。畢竟大家看電影,總想要得到一些安慰一點希望。

所以,結局注定非常偶像劇。

但人生真相是:追了劉德華一輩子的我們不可能會有機會在公園隨機遇上他還可以一起自拍:心裡掛著的那個人多年以後長成言承旭的機率等於零,而且就算他是言承旭,你和他大概也只會是擦肩而過。

其實無所謂。

記住那段無緣的初戀,其實是在提醒自己:要記得自己最初的樣子。

回望過去,與已逝的青春來一次和解,重新審視現在的自己,是不是在不在乎你的地方浪費著自己的人生。

你大概在那一刻會想起某些人,然後默默在心底對他或她說:

“謝謝你,出現在我的青春裡。”

同樣是大家的集體回憶,可是電影在本地並沒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轟動。

原因除了無宣傳,我覺得電影少了一首扣人心弦的主題曲。

《小幸福》聽了N遍,仍遠遠不及《那些年》震撼。

每個校園總會有許多再平凡不過,甚至長得有點抱歉,像林真心那樣襯托校花的綠葉。

這樣的角色,何嘗不是你我的曾經。

沒穿校服翹課,沒穿校服喝啤酒,長大以後一定會後悔。

我的初戀,現在成了孩子的爸。

我遺憾沒能更早認識他,那麼現在就不會有沒穿校服談一場戀愛的後悔。

林真心,徐太宇。

她喜歡他,他喜歡她,卻彼此將心意深藏。

一場原本該發生的戀愛,無疾而終。

最感動的,是當歐陽非凡向林真心一一道出徐太宇為她默默付出的一切。

守護,其實是另一種愛的方式。

宋芸樺自然不做作,我最怕演員演得太用力。

王大陸熬了7年,終於出頭。

好演員,好作品,造就一部好電影。

雖然,我抗拒扮年輕和強裝成熟。

但確實很難將宋芸樺與陳喬恩、王大陸與言承旭,兩組人,假想成兩個人。

無可否認,這樣的安排,影響我看電影的連貫與感動度,尤其是最後一幕。

回到現實,想做回自己的林真心說:”不在不在乎自己的地方浪費自己的人生“。

的確,只要秉持著這個心念,相信每個人終究能收穫完美愛情,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與幸福。

四方盒

親愛的

從峇里島回新的航程中,我看的那齣很棒的電影,就是這部由陳可辛執導的《親愛的》。

《親愛的》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趙薇、黄渤、佟大為和郝蕾領銜主演。

趙薇憑此劇摘下第34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奬。

看完電影,若不覺得揪心,應該會感動或感嘆,甚至有所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