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4日(星期一)晴@忽冷忽熱
今早,持續昨夜的冷。
妹妹出動羽絨服,仍頻頻喊冷。
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
75 Broadway, New York, NY 10006, USA
位於百老匯大道與華爾街路口的三一教堂,建於1697年,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哥德式設計建築,雖然教堂曾遭祝融吞噬,並在1846年改建,但改建的現貌還是無法掩蓋其氣勢。
教堂最醒目的特徵就是高達26公尺的尖塔,在19世紀曾被譽為是「紐約第一高」建築。由美國建築大師韓特Richard Morris Hunt為教堂設計的銅雕大門,美麗眩目的彩色玻璃,玫瑰色砂岩外觀,值得細細觀賞。
教堂北邊的墓園,有許多美國史上的名人長眠於此,包括發明汽船的富頓Robert Fulton,以及政治家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等。
三一教堂之所以名聲大噪,是因為電影《國家寶藏》,電影最後,主角尼可拉斯凱吉就是在這裡發現埋在墓園地底深處的國家寶藏。
三一教堂正前方,就是名聞遐邇的華爾街。
華爾街Wall Street
Wall Street, New York, NY, USA
華爾街之名起源於早年荷蘭移民抵禦原住民的木牆。
如今,這裡是曼哈頓金融機構最密集的區域,聚集頂尖的銀行家、證券經紀人、股市分析師,除了是美國經濟重鎮,也決定世界金融走勢。
從聯邦國家紀念堂與紐約證券交易所之間的華爾街上,回望三一教堂,兩旁密密麻麻的大樓襯托出中央三一教堂高聳的哥德式尖塔,凸顯其神聖磅礡的氣勢。
聯邦國家紀念堂Federal Hall National Memorial
26 Wall St, New York, NY 10005, USA
聯邦國家紀念堂歷經了多重身分。
紐約在美國建國之初1785年至1790年期間,一直扮演著首都的角色。
美國國父華盛頓就是在現今華爾街上的聯邦大廈宣誓就職首任總統。後來,首度遷往費城,再改至現在的華盛頓特區。
首度遷至費城後,這裡即變成紐約的市政廳。而1812年,新市鎮廳啟用,這座建築又成了美國海關大樓。
如今,這座希臘式建築則成為展示美國憲法的紀念堂,豎立在紀念堂門口的正是華盛頓的銅像。
聯邦國家紀念堂在美國歷史上的角色:
- 美國第一座國會大廈
- 喬治·華盛頓在此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
- 1789年的國會中,將美國的「權利法案」納入憲法中
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
11 Wall St, New York, NY 10005, USA
紐約證券交易所啟用於1903年,大門外是雄偉的希臘柯林斯式廊柱,引導著通往金錢帝國的殿堂。
1792年,證券交易所不過是由24個交易商,在華爾街68號前的梧桐樹下所組成的臨時交易所,而今入會費是從1817年的25元飆升到超過百萬美金。
目前擁有約3,000家公司在此上市的紐約證券交易所是世界第二大交易所,它曾經獨佔鰲頭直到1996年交易量被納斯達克股票市場超越,但這並不影響它在世界經濟市場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儘管科技日新月異,但紐約證券交易所還是維持傳統以「敲鐘」方式表示開盤與收盤。這項傳統是從1870年開始,不過當時所敲的是Made In China的“鑼”,一直到1903年交易所搬遷後,先是改為銅鈴,之後再改為敲鐘。
滾球綠地Bowling Green
滾球綠地是全美最古老的一座公園,這座夾在百老匯大道分岔口的公園,北邊是「銅牛雕像」,南邊是「美國印地安人博物館」,呈不規則的三角形。
這座公園是荷蘭殖民區內重要的活動中心,荷蘭統治時期該公園也是家禽市集,英國人接管後的殖民時期在公園內豎立了英王雕像,美國獨立戰爭時這裡是統治者的官邸。
直到19世紀中葉,滾球草地才被改建成公園,對外開放。
華爾街銅牛Charging Bull
Broadway & Morris St, New York, NY, USA
銅牛雕像位於美國印第安博物館正前方的Bowling Green公園內,剛好處於Broadway & Morris St的交叉口上。
這是義大利裔雕塑家莫迪卡Arturo Di Modica的代表作品,耗時2年並花費高達36萬美金才完成這個長9公尺,重達3,200公斤的雕像。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造成全球股災,重創美國經濟,由於股市看漲稱為「牛市」,莫迪卡於是打造這隻蓄勢衝鋒的銅牛,並於1989年聖誕節前運到華爾街證券交易所,作為送給市民的禮物。不過這個自發性的舉動並未獲得批准,銅牛被警方沒收,經歷一番波折後,銅牛雕像才移至現址。
如今銅牛雕像已是華爾街的著名地標,也不知從何開始,有傳聞摸了銅牛會帶來財運,於是觀光客四面八方湧來,爭相撫摸以及與公牛合照。
銅牛部位運氣說明:
- 牛頭:長智慧
- 牛鞭:婚姻幸福
- 牛蛋:財富
其實我們不是貪圖財富。。其實我們全都想要!
這隻牛早已被我們全身摸透透了!哈!哈!哈!
無懼女孩Fearless Girl
銅牛向來是華爾街指標性的象徵。但在2017年3月7日,國際婦女節前一天,一尊由「道富環球顧問公司」(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設置的「無懼女孩」銅像引發了爭議。
綁馬尾昂首插腰地望向前方的無懼女孩被置放在銅牛雕像面前,營造出一種不畏懼對抗強權的氣氛,此公司雖然聲稱這尊銅像是為彰顯女性精神,但銅牛雕像的創作者莫迪卡十分憤怒自己的作品因無懼女孩被扭曲成邪惡強權的化身,強烈要求移除,但目前紐約市政府已允許「無懼女孩」至少將被放置到2018年的國際婦女節,這樁藝術品爭議仍持續當中。
造訪日,一大批媒體攝影師及記者駐守銅牛雕像前的「無懼女孩」。
我們好奇就逗留了一會兒,等待謎底揭曉。
這位女士不知是何方神聖,然後說了一堆我們有聽沒有懂的言論。
她們還派發這張小貼紙給在場人士。
我猜測大概是關於什麼保護女性或要求男女社會平等之類的抗議。
一輪八卦之後,跟銅牛告別吃Brunch去~
Blarney Stone
11 Trinity Pl, New York, NY 10006, USA
餐廳規模不大,特色餐點有愛爾蘭玉米片、愛爾蘭餡餅、布法羅雞和各種牛肉。
這裡的漢堡名字很“道地”,如三一漢堡、華爾街漢堡、交易所漢堡、銅牛漢堡等,漢堡內有燻肉片、炒蘑菇、瑞士乳酪等食材。
Exchange Burger (Sliced Pastrami with Swiss Cheese & Mushrooms) USD13.95
Wall Street Burger (Bleu cheese, Bacon, Onions) USD12.95
這是目前為止,我們吃過最難吃的西餐。
路邊的快餐車漢堡隨便都比它強。
砲台公園The Battery
New York, NY 10004, USA
環繞曼哈頓島南端的砲台公園,原本是一處擁有28座加農炮、孤懸在岸邊小島上的砲台,這些火砲是為了保護殖民地而設,不過未曾實際參與戰役。
後來,砲台周圍逐漸填海造地,才成了今日的公園形貌。
砲台公園是前往自由島渡輪碼頭的必經之路,公園最醒目的建築就是建於1811年的克林頓碉堡Castle Clinton,碉堡於1850-1890年間曾作為移民檢查哨,後來檢查哨因空間不敷使用而移往艾利斯島。
女神皇冠觀景台門票售罄?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早在三個月前,我們預購門票時就知道了。
參觀女神雕像內部有人數控管,雕像基座和皇冠觀景台的門票需線上訂購。
登上皇冠觀景台的人數,每天限制240個名額。
我們在購票當日,嘗試線上預訂皇冠票,發現最早的存票是在5個月以後,所以有意登頂的朋友,一定要提前幾個月預購。
雖然不能登頂,不過我們還算有點小確幸,至少購得雕像基座通行票(船票+參觀雕像基座+博物館)。
登船前需通過安檢。
夏季人潮眾多,可能要排超過1小時才能登船,行程安排請預留安檢的時間。
從紐約或新澤西州都有許多前往「自由島」和「艾利斯島」的渡輪或快艇,但班次最多且最方便的還是「自由女神像渡輪公司」營運的渡輪,大約每20分鐘一班。
自由島與艾利斯島相距不遠,官方船票出售為套票,即兩島船票合售。
渡輪從砲台公園出發,先到自由島,回程再前往艾利斯島,然後回到砲台公園。
各島之間的航行時間大約為10-15分鐘,各個島嶼碼頭的停留時間也大概10-15分鐘。
自由女神像渡輪公司Statue Cruises
票價&說明:
- 基本+皇冠票Crown Reserve Ticket(成人USD21.50/兒童USD12.00):可自由通行自由島與艾利斯島,能登頂參觀女神皇冠與基座,以及博物館。
- 基本+雕像基座通行票Pedestral Reserve Access(成人USD18.50/兒童USD9.00):可自由通行自由島與艾利斯島,還能參觀雕像基座(不能登頂參觀女神皇冠),以及博物館。
- 基本票(不可進入雕像建築體,只能在島上遊覽)(成人USD18.50/兒童USD9.00):可自由通行自由島與艾利斯島。
購票時,必須選擇航班時間,但其實任何時段的渡輪都可以乘搭,所以可彈性的規劃登島時間。
中午時分,前往自由島的遊客不算太多,我們輕易在渡輪上層甲板找到座位。
當渡輪停靠在自由島碼頭,很有“霧鎖南洋”的feel~
自由島於19世紀初已是紐約灣內的一處軍事要塞,1812年建成的星芒狀要塞「伍德堡壘」Fort wood,正是現今「自由女神像」的底座基礎。
前方人頭鑽動,一大群等著通過安檢的人龍。
左側是紀念品專賣區,這裡售賣的商品質量簡直糟透了。
順利通過安檢,即可進入雕像基座底層。
雕像基座二樓為歷史展覽博物館。
歷史展覽博物館Statue of Liberty Museum
館內最著名的展品是大廳的自由女神原始火炬。
原始火炬在長年受腐蝕後,1984年被換下來並移到基座內展出。火炬之後還經過二次修復,最後一次修復的火炬用金箔包裹,無論日夜遠眺都閃閃發光。
沿著博物館的長廊參觀,透過陳列的相關歷史照片、印刷品和影片,可以瞭解女神像的建造歷史及典故。
館內也陳列不同時期所製作的各種女神像模型,有銅製品也有泥塑品,保存至今仍十分完好。
女神雕像基座頂部的室內空間。
從底層往頂部,可搭乘升降梯,不過老舊的升降梯操作緩慢,而且可容納的人數有限,欲乘搭的遊客得輪候好長一段時間。
除了升降梯,尚有另一個方式可登上基座頂部,即是爬樓梯。
頂部的室內空間,正如你們所見,範圍有限。
至於,戶外走道更是狹窄,只允許最多兩人同時行走,所以參觀基座頂部亦有時間性的人數控管。
從女神雕像基座頂端眺望曼哈頓下城的天際線。
左側小島為艾利斯島。
若持基本票,只能在海岸旁的走道遠遠的仰望女神。
自由女神Statue of Liberty
Liberty Island, New York, NY 10004, USA
1876年,法國為美國獨立100週年,將象徵「自由」的自由女神贈予美國,如今這座建築已成了美國,甚至是紐約的象徵。自由女神像的創造者是法國的雕塑家巴特爾地Edouard Rene de Laboulaye,雕像高46公尺,加上基座共93公尺,重達229噸。
自由女神:
- 右手高舉象徵自由的火炬
- 頭上戴著象徵世界七大洲-七道光芒的皇冠頭飾
- 身上穿著古希臘傳統服飾
- 左手捧著《獨立宣言》,上面還寫有檢署日期-1776年7月4日
- 腳下是斷裂的鎖鏈,象徵掙脫暴政,贏得自由
最初運到美國的自由女神,原是古銅色,但銅製品長年在空氣中逐漸氧化,於是從古銅色轉為粉紅色,再變為棕色,延伸至今則為藍綠色。自由女神像基座大廳展示自由女神的歷史和1916年之前女神手上的火炬,另外還有一面原本鑲在基座上的銅牌,上面刻有女詩人Emma Lazarus所寫的《新巨像》。
1884年,被拆解的自由女神像分裝於214個木箱中,橫越大西洋送抵曼哈頓組裝。然而組裝時結構與力學上的問題,遠遠超出創作者的專長,最後由法國工程師艾菲爾Alexandre Gustave Eiffel將所有看似無解的結構問題一一化解。1886年,自由女神像順利完工,艾菲爾因此獲得足夠的知識與靈感,隔年便回到法國著手另一個舉世聞名的地標-埃菲爾鐵塔。
自由女神像雖是法國贈送的禮物,但基座卻要由美國支付建造,當時美國正值經濟衰退,在籌集基金方面遭遇很大的困難,直到《紐約世界報》出版商,同時亦是普立滋獎的創辦人約瑟夫普立茲發揮新聞人創意,宣佈將為自由女神募資10萬美金,並承諾無論捐款大小都將捐款人的名字刊登於報章上,這樣的嶄新作法馬上吸引大眾注意,捐款源源不絕,雖然80%都是不到1美金的小額捐款,但卻迅速的為自由女神的基座籌得建設資金,可謂現今群眾募資Crowd-funding的先驅。
上午與下午的氣溫落差極大,妹妹的羽絨服變裝成薄外套。
我們頂著大太陽,用兩台相機及四台手機,不斷努力的嘗試將龐大的女神,用最好的角度納入我們的全家福。
偷拍,永遠最真。
追船,最終還是趕不上,很有逃難的Feel~
自由島在911事件後,一度暫停開放達8年之久,直到2009年5月才再度對外開放。
為了翻新女神像內部設施,基座內的歷史展覽館及女神皇冠觀景台從2011年至2012年進行大整修,而關閉期間渡輪遊客仍能登島遊覽。
女神像於2012年整修工程完成後,又遭遇颱風侵襲,所幸除了碼頭受損外,其他設施都完好無缺。
佇立在紐約港內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像,早已成為美國自由的象徵,讓無數的人們仰望著。
艾利斯島Ellis Island
Ellis Island, Jersey City, NY07305, USA
艾利斯島位在哈德遜河出海口,戰略地位顯著,在獨立戰爭中扮演重要的防禦角色,島上堡壘即是這時期興建。
這裡是進入美國移民前哨站,大概有超過40%的美國人祖先曾在這座5英畝的小島上居住過,因此又有「移民島」之稱。
19世紀末移民日益增加,1892至1954年間,約有1,200萬的移民在艾利斯島上停留過,希望從此展開夢想的新生活。不過他們在入關過程飽嘗艱辛,除了長時間排隊等候外,還要忍受醫療檢查及回答移民官員的刁難問題,許多人因體檢不過或被移民官刁難而被遣返,被迫與家人分離。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行的簽證申請制度開始實施,艾利斯島的功能才逐漸消失,成為非法移民收留所,並於1954年正式結束任務。
艾利斯島於1984年進行大規模修復,並於1990年9月正式開放「移民博物館」Ellis Island Immigration Museum。
移民博物館是當年移民入關的大廳所在,在該館三層的建築內展示當時的移民入境區、行李間、大廳、體檢室以及宿舍。
目前,艾利斯島移民博物館已被列入國家歷史遺跡之一。
島上唯一的咖啡館,令我們頓時精神抖擻。
肆意的盤腿坐在草地上,遠眺曼哈頓景色,享受惬意的午後時光。
咖啡、陽光、綠地,多美的一幅畫。
三連拍,終於抓到最美的鏡頭。
在這之後,妹妹的體操癮又發作了。。
一見到草地就想翻筋斗,我的結論是,妹妹是草坪控。。
艾利斯島比我預想的更好,更美。
依依不捨的與它告別。
來時急著登上上層甲板看風景,無瑕細觀渡輪內部設備。
其實渡輪有輕食及飲料供應。
女廁超乎想像的清潔,空間大,共有4個間隔。
參觀完畢,船也到岸了。
從碼頭徒步到砲台公園的另一側,去妹妹的小天堂。
旋轉飛魚SeaGlass Carousel
Water St &, State St, New York, NY 10004, USA
外觀如大海貝殼玻璃屋,內有30個千變萬化的熱帶魚造型玻璃纖維旋轉座椅。
2015年,新設立的旋轉飛魚SeaGlass Carousel,聘請百老匯音樂劇《迪斯尼的小美人魚》Disney’s The Little Mermaid的佈景設計師打造,將傳統的木馬化身成海底世界的魚兒,搭配燈光音效,無定向的旋轉,讓人有如置身在自由自在的海洋中。
千萬別小看這群小飛魚,它們隨著音樂上下起伏,轉呀轉的,突然妹妹就不見了。。
Peter Luger Steak House
178 Broadway, Brooklyn, NY 11211, USA
號稱紐約第一名牛排,米其林一星的百年牛排老店。
因為沒有預約,我們足足等了45分鐘才能入座。
等待的當兒,我們坐在角落的等候區,望著眼前的這幅景象,又累又餓,結果除了雙Q爸,我們都靠在椅背上睡著了。。
以為即是第一名,又是米其林,會很天價,其實不然。
從入座到晚餐上桌,又是一個足足的45分鐘。
幸好,有免費的麵包充飢。
牛排上桌,我還來不及照相,服務生已完成他的分菜工作。
Single Steak USD53.95
Grilled Atlantic Salmon USD31.95
Fresh Broccoli USD9.95
Creamed Spinach USD11.95
Red Wine USD17.95
Peter Luger與Keens,兩者的烹調手法皆不同。
前者厚實多汁有咬勁,後者口感香脆獨特。
兩種風味截然不同,我覺得不能比較。
嘗過Keens之後,在3天2夜遊的路途上,雙Q爸說想念其滋味,離開紐約前,希望能再次滿足味蕾。
我從來都是愛嘗新的人。
Peter Luger是當下搜索出現的牛排館。
因為每天的行程與天氣總是捉摸不定,對於這一頓牛排餐,我沒有很在意。
心想,若有時間和緣份就去吧。
有時候,不在計劃內的行程,反而驚喜。
Peter Luger送的餐後小禮物。
當然不可能是金幣,這是農曆年我們常吃的巧克力。
美金版的金幣巧克力。
離開Peter Luger回唐人街,威廉斯堡大橋上的日落風景。
我好像開始愛上這座城市。
有人說,愛上一座城市,不是因為城裡的風景,而是城裡住著某個人。
愛上一個人,戀上一座城。
我,愛上的,戀上的,是陪我遊這座城市的那個人。
《美東19D15N遊》
Day 9 > > 世界的另一端~03.06.2018 雀兒喜市場/賓州車站/帝國大廈
Day 8 > > 世界的另一端~02.06.2018 時報廣場/熨斗大廈
Day 7 > > 世界的另一端~01.06.2018 伍德柏瑞暢貨中心
Day 6 > > 世界的另一端~31.05.2018 華盛頓/費城(3天2夜遊)
Day 5 > > 世界的另一端~30.05.2018 水牛城(3天2夜遊)
Day 4 > > 世界的另一端~29.05.2018 水牛城(3天2夜遊)
Day 3 > > 世界的另一端~28.05.2018 歸零地/布魯克林大橋
Day 2 > > 世界的另一端~27.05.2018 新加坡/*法蘭克福/紐約
Day 1 > > 世界的另一端~26.05.2018 新加坡/*法蘭克福/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