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 (1833-1896),一生專研炸藥,擁有超過300項炸藥專利,也因此獲得很大的財富。然而,他對自己的發明後來被用於戰爭上的破壞感到難過,所以在去世前一年立下遺囑,將財產中3,100萬瑞典克朗成立基金會,基金每年所產生的利息用來頒給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傑出貢獻或研究、發明的人。自1901年起,在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舉辦頒發給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以及世界和平等6大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個人或組織,使得諾貝爾獎成為引領全球學術界最高榮譽之一的獎項。
藍線:Kungstradgarden (結合許多圖騰和羅馬帝國文明)/T-Centralen (藍白交錯的枝葉攀藤而上有如置身原始洞穴)/Radhuset/Solna Centrum (火紅天空裡的綠森林田野)/Sundbybergs Centrum (以維京船代表曾經掌控海上航權的時代)/Rinkeby (黃金馬賽克圖案搭配古代埃及元素)/Tensta (充滿童趣的大地彩繪)
卡爾馬Kalmar曾是重要的政商城市,許多重要的會議都在卡爾馬城堡舉行,最有名的是1397年6月17日簽訂「卡爾馬聯盟Kalmarunionen」成立。當時瑞典、丹麥和挪威3國共擁1王,由身兼這3國女王的瑪格麗特Margareta任命並加冕埃里克13世Eric of Pomerania為聯盟君王,各國外交及軍事由共同君王統治,但仍保留各自的王國地位。直到1523年,由古斯塔夫.瓦薩Gustav Vasa帶領瑞典恢復主權,並將6月6日訂為國慶日,聯盟就此瓦解。
原本的三王冠城堡在1697年被大火夷為平地後,於1754年在原址上重建成義式巴洛克風格的王宮,時至今日,這裡都是瑞典王室的官方居住地。目前開發參觀的部分,包括王室住所、兩座教堂、古斯塔夫三世珍藏博物館Gustav III’s Museum of Antiquities、珍寶館Treasury、三皇冠博物館Tre Kronor Museum、皇家軍械庫The Royal Armoury。王室住所共有608個房間,規模龐大,這裡是歷代瑞典王室日常生活的場域,雖然現任瑞典國王卡爾16世大多數時間其實是住在王后島宮,但他接受加冕、辦公室和接待外賓都是在這裡。其內部收藏了為數眾多歐洲和瑞典從中世紀至今的文物,尤以大量的法式、瑞典掛毯最引人注目,最古老的廳室是Festvaningen,據說室內擺設和數百年前一模一樣。寶物庫中收藏了象徵王室的王冠、權杖和鑰匙,三王冠博物館則是展示瑞典的中世紀文物。軍械庫位於地下室,其武器收藏包括16世紀瓦薩王朝開創者古斯塔夫瓦薩Gustav Vasa的整套盔甲、17世紀有北方雄獅之稱的古斯塔夫二世的戰馬標本,以及各式刀、槍、劍、戟等武器。除了軍械之外,也有王室婚禮才穿得上的鑲金線禮服、金馬車,甚至還有1792年古斯塔夫三世在化妝舞會中遇刺時所戴的面具等。皇宮正門口有兩座大石獅雕像,門旁則是持槍衛兵站哨守衛,而始自1523年的皇家衛隊交接儀式是皇宮的重頭戲,從位在Vapnargatan街的皇家馬廄出發,在軍樂伴奏下或騎馬或步行,衛隊一路走15分鐘至皇宮西側半圓形庭院,舉行皇家衛兵交接儀式,儀式長達40分鐘,吸引人潮爭相圍觀拍照。
位在皇宮旁的大教堂始建於13世紀,其正式名稱為聖尼古拉教堂Sankt Nikolai Kyrka,是斯德哥爾摩最古老的教堂,也是皇室舉行婚禮和受洗等重大儀式的熱門地點,位於舊城區最高處,無論從任何角度都看得到它高聳的身影。踏入教堂,兩排哥德式磚砌多角柱非常醒目,一對上方頂著金色皇冠、仿絨布帷幕雕刻逼真的「皇家寶座」,這是特別為皇室成員參加大教堂慶典時準備的座位,而正前方有一座在1650年由瑞典議員捐贈教堂的銀祭壇。祭壇左側則有最受矚目的《聖喬治屠龍木雕》Sankt Goran och draken/St. George and the Dragon,生動細膩,這是藝術家Berndt Notke在1483-1489年間以橡木和鹿角的創作,蘊含瑞典在1471年擊退丹麥的寓意,為至今北歐最大的一座木雕像。
Jarnpojken 鐵男孩雕像
Slottsbacken 2B, C, 111 30 Stockholm, Sweden (位於Slottsbacken廣場旁,從Finska Kyrkan芬蘭教堂右邊巷道進入內側中庭花園)
南城區是斯德哥爾摩最大的島嶼,以北端的Slussen為起點,右海岸的Stadsgardshamnen銜接Fjallgatan街,沿途對岸動物園島的兒童樂園、船島的古堡與舊城區的教堂塔樓等美景一字排開;左岸騎士灣Riddarfjarden的南美拉倫湖賞景步道Soder Malarstrand和靠近Ivar Los Park公園的Monteliusvagen賞景步道,以及制高點Skinnarviksparken公園,都是遠眺對岸國王島、市政廳和騎士島教堂尖頂景色的絕佳地點。南城在過去是勞工階層得生活區,近來則有不少藝術家入住,有斯德哥爾摩Sofo區之稱,走在迷宮般的小巷道,享受特有的波西米亞氛圍,輕鬆自在。
斯德哥爾摩擁有完善的交通運輸系統,包含公車、地鐵、火車、電車和渡輪等,以斯德哥爾摩中央車站Stockholm Central Station (簡稱Stockholm C) 為匯聚點。斯德哥爾摩中央車站從1871年營運至今,是所有交通路線樞紐。火車站共有19個月台,1-2月台是開往阿蘭達機場的快線火車,3-8月台是來回往北的長途列車,10-12月台、17-19月台是來回往南的長途列車 (包括跨國火車),月台可自由進出,上車才驗票;13-16月台則供通勤火車使用,必須先通過驗票閘口感應才能進入月台。此外,地鐵總站T-Centralen在地下樓層,巴士總站City Terminalen則位於北面。
站在雪地上便便不知道是怎樣的體驗?
倘若是我們家Good Girl肯定會冷得跳起來。
Nordic Light Hotel
(Deluxe Room/3N)
Vasaplan 7, Stockholm, 101 37, Sweden
Phone:+46850563200
Check In:25 Nov 2023 (Sat) From 1500/Check Out:28 Nov 2023 (Wed) until 1200
梵高將多數作品交給居住在巴黎的弟弟西奧Theo van Gogh保管,除了推廣梵高畫作,西奧也提供他財務支援。西奧離世後,其遺孀瓊安娜Johanna返回荷蘭居住並大力推廣梵高畫作,自此梵高作品才在20世紀初展露光芒。瓊安娜過世後,其子文森.威廉Vincent Willem繼承遺產,他決定打造這座美術館來紀念梵高。
幸好,早在幾個月前已網上訂票,否則肯定緣慳一面。
{ 速寫梵高悲劇性的一生 }
@ 1853年
文森特·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桑德Groot-Zundert。父親是荷蘭喀爾文教派牧師,母親出生於海牙的一個富裕家庭,1851年與梵高父親結婚。梵高在母親的影響下,自幼就喜歡繪畫,啟發他在藝術方面的天賦。
Combinatie van hutspot, boerenkool- en zuurkoolstamppot [Combination of hutspot, boerenkoolstamppot and zuurkoolstamppot (served with a smoked sausage or a meatball)] EUR16.50
這個協會於1925年成立,目的是維護贊區現有的磨坊工廠。1928年,亨德里克親王Prins Hendrik在Koog aan de Zaan開設磨坊博物館Molenmuseum,讓大眾對於贊區曾擁有的1,000多座風車磨坊歷史有更多的了解,畢竟這是贊區最具代表的特色。協會裡的成員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無薪志工,負責維護和修復現有的磨坊。透過政府與企業的補貼,還有基金會的捐贈,得以持有磨坊所有權和博物館對大眾的吸引力與教育意義。除此之外,他們也在網站上號召,歡迎更多的志工加入協會,一同為保護國家古蹟共襄盛舉。
17世紀的贊斯堡是西歐主要工業區,從造船業、捕鯨業、伐木業到食品工業,都讓它的地位維持到20世紀初。贊斯博物館於1998年落成,是為了保護贊區的歷史文化遺產而建,並在2009年擴建,增設有趣的Verkade體驗館。贊斯博物館內陳列的餐具、罐頭上獨特的商標設計、打字機和縫紉機等生活用品、牆上無數的畫作及生產食品的加工器具等,都由當地居民搜集或本地公司提供,訴說19、20世紀的生活史。維可展覽館與贊斯博物館相連,維可Verkade是荷蘭知名食品製造商之一,主要生產巧克力、太妃糖、夾心糖、小餅乾,館內展示9,000幅維可家族和工廠照片、眾多生產工具、上千幅廣告、商品標籤和包裝。維可設有模擬的巧克力和餅乾工廠,可參觀製作過程,或透過互動電腦遊戲挑戰自己的包裝功力。贊斯堡美麗的風景也吸引畫師莫內來此創作,除了市內保有莫內住過的小屋,贊斯博物館也收藏一幅名為《De Voorzaan en de Westerhem》的莫內油畫,該畫主題正是1871年6月4日至10月8日莫內在贊斯堡創作的作品。
風車村內除了餐館,其他公廁皆收費。
博物館內的廁所,每人收費約新幣$1.00
雙Q爸向館內附設的咖啡廳員工詢問,在此消費可否免付廁費,那位大嬸答非所問,令人納悶。
我們忍無可忍之下,只好自掏腰包解決當務之急。
之後於咖啡廳買飲料解渴,怎料,那位大嬸竟告知消費能免廁費。。
一輪無言後,按地圖展開我們的風車村之行。
Klompenmakerij De Zaanse Schans (Wooden Shoe Workshop of Zaanse Schans) 木鞋工坊
Kraaienest 4, 1509 AZ Zaandam, Netherlands
從Zaandijk-Zaanse Schans站,徒步約19分鐘
Mon~Sun 0800-1800
免費參觀
主人蔻伊曼Kooijman家族最感到自豪的是,木鞋企業擁有40多年歷史且已傳承3代。其首座木鞋工坊Klompenmakerij De Zaanse Schans就座落於贊斯堡一個建於18世紀中葉,擁有3個通道,名為「和平」(De Vrede) 的庫房內 (昔日用來儲存糧食、鼻煙和麵粉)。木鞋展覽館內最古老的木鞋歷史可追溯至1250年,全木製的木鞋是荷蘭特色,每個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木鞋工坊,連形狀都各有不同,甚至從人們穿的木鞋,就可分辨出其家鄉所在。木鞋是在外出時才會穿上,用以保護與暖和足部,進屋前再將木鞋脫下掛在架上。不同的工作要穿不同的鞋,就連馬匹為了可在濕軟的泥地裡行走,也有「馬用木鞋」。為了因應嚴寒的冬季好在冰上行走而製作出可在鞋跟上裝鐵釘的「冰鞋」(類似釘鞋),如此便有具防滑的作用,甚至有雨天專用的雨鞋 (長型鞋管加上木鞋組合而成)。除此之外,為了上教堂及特殊用途,竟有專門的「星期天木鞋」,通常描繪寓言或宗教場景,像畫一樣美麗,其他的就只是用美麗的花卉圖案裝飾。一般我們比較常見的不是黑色就是素面的工作鞋,為了容易辨識,往往會在木鞋上自由發揮,刻下姓名或作上記號。還有婚禮專用的喜慶木鞋,通常是由新郎來製作切削華麗的新娘木鞋,有象徵著信仰、希望和愛情的裝飾,精雕細琢的程度令人嘆為觀止。館內令人嘖嘖稱奇且不容錯過的就是那雙超級閃亮的「鑽石木鞋」,絕對是鎮館之寶,木鞋迷肯定要來此親眼目睹它的風采。以前的木鞋全靠手工製作,得花上好幾個小時,直到19世紀末為了滿足大量需求,才開發製鞋機器。隨著上個世紀工業化和經濟的繁榮發展,人們對傳統木鞋的需求開始下降,城市尤甚。早在100年前,還有8,000多人從事木鞋行業,如今僅剩數十人,幸虧蔻伊曼家族挽救了數台差點被報廢的老式木鞋製作機,將荷蘭傳統工藝保留並傳承下去,讓後代得以體驗這聞名於史的工藝技術。至今,他們仍採用與百年前相同的製鞋方法,示範如何使用古董級的機器製鞋,其原理跟配鑰匙一樣,只不過原料換成木頭。木鞋即將完成前,還得靠人工手藝,使用特殊的切削刀將鞋底和鞋尖削到正確的形狀,這可是機器無法勝任的工作。新一代接班人還能用11種語言,為遊客免費進行木鞋製作的示範與解說。木鞋工坊亦有紀念品專賣區,色彩如彩虹般的木鞋從天花板至地板,每一樣款式都讓人愛不釋手,價格也很合理。來到贊斯堡千萬要預留行李空間和到訪時間,以免錯過可惜。建議早上0900前或下午1600後到訪,否則待旅遊團到來,就很難逐一欣賞美麗的收藏品了。
De Gekroonde Poelenburg (The Growned Poelenburg) 鋸木風車
Kalverringdijk 27, 1509 BT Zaandam, Netherlands
Closed for Public不對外開放
來到贊河畔,沒人不被它又大又亮麗的外表所吸引。建於1867年的風車,曾為了市政府要建造新的住宅區而遷離,並於1963年來到贊斯堡。現今的位置在當時原有另一座磨坊,就像其他的風車一樣也擁有悠久且複雜的歷史。1991年在磨坊旁加蓋了流線型優雅的木棚,到了2004年徹底進行修復工程,外部以木板重建,塗上原始的綠色。這風車頭生得一張卡通造型臉 (Thomas de locomotief湯瑪士小火車),相當吸晴可愛。在早期可是有200多座類似的造型,現如今在贊區只剩下唯二。目前沒有對外開放,欲參觀可諮詢磨坊主人。
當阿姆斯特丹的中央火車站於西元1889年正式啟用時,立即成為全市的焦點所在,因為它不僅是荷蘭境內及鄰近國家的交通樞紐,也是阿姆斯特丹市區各路電車和巴士的重要轉運站。最重要的一點,緊鄰港口的火車站落成後,阿姆斯特丹不但從海港城市轉型為陸地的運輸中心,更象徵著荷蘭從海權時代跨越到工業時代的進展。以紅磚牆為主題的中央火車站,外觀乍看之下猶如一座華麗的宮殿,流露著新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由荷蘭的知名建築師庫伯斯P.J.H Cuypers及賈特A.L. van Gendt共同設計。火車站的地基以3座人工小島連結而成,底下使用8,687根木樁支撐著。當時在施工的過程中面臨土質鬆軟的問題,因此工程進度延誤了好幾年。車站在最初完工之際,月台上方並沒有現今的鋼架屋頂,是後來由另一位建築師艾默L.J. Eijmer再設計增建。
興建於1620年至1631年間的西教堂,是荷蘭規模最大的新教教堂,與南教堂一樣是由韓德瑞克.凱塞所設計。教堂最突出的焦點在於那87公尺高的鐘塔,頂端覆以華麗的皇冠來裝飾,直指天際的鐘塔儼然成為王子運河沿岸最醒目的地標。遊走在約登區的巷弄裡,不經意就能看見西教堂的蹤影,非但能夠讓路人清楚識別方位,清脆悅耳的鐘聲也傳遍附近的角落,感受到和諧平靜的氛圍。由於西教堂距離安妮之家Anne Frank Huis只相隔一條街道,當年為了躲避納粹而藏身在閣樓的安妮,在她的日記裡曾多次提到西教堂的美妙鐘聲。為了紀念被納粹殘害的安妮,教堂旁邊的廣場上設立了一座安妮的雕像。不少阿姆斯特丹當地的知名人士,去世後長眠於西教堂,包括畫家林布蘭及他的情婦,碧翠絲女王的婚禮亦在此舉行。
17世紀時期,荷蘭結束和西班牙的80年戰爭,成立了共和國,邁入史上最輝煌繁華的航海年代,吸引許多民眾搬遷至阿姆斯特丹定居,於是市長委託建築師亞可.凡.卡朋Jacob van Campen建造一座能夠突顯地位的市政廳,這就是阿姆斯特丹皇宮的前身。當路易拿破崙Louis napoleon搬到荷蘭之後,深愛上這棟建築物,於是將市政廳改建成自己的皇宮。由於整棟皇宮的建材採用來自德國的黃色砂岩,因此外觀呈現低調的灰褐色。走進內部,馬上會令人眼前一亮,挑高27公尺的中央廳堂,懸掛著一盞盞華麗的水晶燈;鋪滿大理石的地板上,刻畫著世界地圖,讓人遙想起荷蘭海權時期的盛況;牆面上精美的雕刻和一間間美輪美奐的廳堂,流露著瑰麗典雅的皇室風範。每一處角落,都能感受到昔日奢華的氣派。